台阶优秀教案.docx
台阶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凹凼、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
-了解小说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情节的结构特点。
-能够概括故事情节,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快速阅读,培养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
-理解父亲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他所追求的社会地位,体会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与自尊。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复杂的情感世界,理解小说的主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人物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一些不同台阶的图片,如古老的石台阶、现代建筑中的台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台阶在生活中的作用。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台阶,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台阶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台阶不仅是我们上下楼的通道,在一些场合还具有象征意义,比如它可以代表地位、尊严等。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就围绕着一个普通农民家的台阶展开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父亲与台阶之间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教师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以下字词:
-凹凼(āodàng)尴尬(gāngà)烦躁(zào)微不足道(wēibùzúdào)大庭广众(dàtíngguǎngzhòng)
-指名学生认读,纠正读音错误,讲解词语的意思。
-例如,凹凼指凹陷的水坑;尴尬形容处境困难,不好处理;微不足道意思是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文章围绕台阶写了哪几件事?
-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文章围绕台阶写了三件事,分别是父亲觉得自家台阶低,立下造高台阶的目标;父亲为造台阶而准备了大半辈子;新台阶造好后,父亲的生活却发生了变化。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自然段):写父亲总觉得自家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立下造高台阶的宏愿。
-第二部分(7-25自然段):写父亲为了造新台阶,开始了漫长的准备过程。
-第三部分(26-32自然段):写新台阶造好后,父亲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20分钟)
1.研读第一部分(1-6自然段)
-提问:从这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教师引导: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父亲对自家台阶低感到不满,他渴望拥有高台阶,这表现出父亲有追求更高生活地位的愿望,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2.研读第二部分(7-25自然段)
-要求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父亲为了造新台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