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台阶第二课时教案.docx

发布:2023-04-19约2.3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础教育精品课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台阶(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 名: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教学目标 1.悟结尾,礼赞父亲精神 2.细节描写分析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悟结尾,礼赞父亲精神 2.细节描写分析 教学难点: 1.细节描写分析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按照小说情节的情节,梳理了文章思路,也了解了小说中“父亲”的形象,那么,作者问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呢?他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思想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悟结尾,礼赞父亲精神 1.《台阶》结尾写道:“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父亲老了”仅仅是因为造新屋吗?细细品读26—32段,抓关键语句理解“父亲老了”的原因。 学生自主探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可点拨学生:新屋建成后,父亲希望别人说什么,你能不能还原一下父亲预想中的对话呢? 参考示例: (1)父亲渴望被“尊重”的追求并没有真正实现:乡邻们从“我们”家门口经过时,并没有人说“我们”家的台阶“高”,见到父亲打招呼说的是习以为常的一句:“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很失望。从这件事之后,父亲迅速地衰老,因为意识到地位没有提高,失去了精神支撑。 (2)过去的无拘无束、与邻里坦诚融洽的日子有些疏远,邻里关系已不那么自然平静。 (3)父亲老了,力量消失了,他只好无奈地对自己生气。失去劳动的能力后变得烦躁,没有了生活的兴趣,因为父亲一生都在劳动,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失去了劳动,也就失去了目标、生机和活力,变得可怜。 2.父亲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劳动力,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也失去了生活的热情,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和寂寞。这种衰老既有身体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我们看看作者怎么说: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作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们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所以,文章的结尾用的是逗号和句号。这两个貌似波澜不惊的标点,于平淡而冷静的语境中凸显出震撼人心的悲凉。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父亲用自己的奋斗给儿子留下了一级精神的高台阶! 深入探究 文中的父亲不甘心自家的台阶低,经过大半辈子的努力,终于造成了一栋九级台阶的新屋,实现了自己一生的愿望,但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你认为这值得吗? 参考示例: 不值得。虽然造新屋是一个家庭的大事,但也应该量力而行。而父亲为了造有高台阶的新屋,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牺牲了自己大半辈子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得不偿失的。 值得。地位与尊重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而对新屋的要求则是父亲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从这一点来看,父亲的做法符合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心理,所以说是值得的。 主题探究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父亲一生的努力倍感心酸;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写法探究 1.线索明晰,结构井然。 小说以“台阶”为线索,叙述了父亲与台阶的故事。由“我”小时候在台阶上的平凡生活写到父亲砌高台阶的强烈愿望,再写到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进行的积极准备,最后到台阶造好后父亲生活、心理状态的变化等,都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条理清楚,结构井然。 2.围绕中心,详略得当。 作者围绕“台阶”来组织材料,凡与台阶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关系不大的内容,则惜墨如金,点到为止。例如“造屋”的工程显然要比“造台阶”的工程大,但作者对“造屋”只是简单地描写两句,而对“造台阶”的过程却叙述得十分详尽。 3.采用细节,生动形象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小说围绕父亲和台阶,有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细节描写品析 (1)那黄泥加了石灰水和豆浆水, 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作者从颜色、状态、光泽三个方面详细描写了父亲踏好的黄泥,让读者感受到父亲踏黄泥非常认真,尽力做到最好。同时“红中透着白”“红得很耀眼”也传达出一种喜悦的情绪,让读者感受到父亲对建新台阶这件事的憧憬与期待。 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作者对“父亲”在新台阶上磕烟灰的动作、神态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磕了一下”“猛然愣住”写出“父亲”忽然意识到新台阶是“水泥抹的面”,“憋住了不磕”。新台阶建成了,父亲的习惯却被打破了。这里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对这种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