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试验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试验分析摘 要:本文详细分析了高速公路基层的水泥稳定基层试验检测关键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试验;检测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1 原材料取样
取样发放有四分法、机械取料法等。下面具体介绍四分法。四分法:
充分拌和主样品:在一块清洁、平整、坚硬的表面上将试料堆成一个圆锥体,用铲翻动此锥体并形成一个新锥体,这样重复进行3次。在形成每一个锥体堆时,铲中的料要放在锥顶,使滑到边部的那部分料尽可能分布均匀,使锥体的中心不移动。
将平头铲反复交错垂直插入最后一个锥体的顶部,使锥体顶变平,每次插入后提起铲时不要带有试料。沿两个垂直的直径,将已变成平顶的锥体料堆分成四部分,尽可能使这四部分料的质量相同。
将对角的一对料(如一、三象限为一对,二、四象限为另一对)铲到一边,将剩余的一对料铲到一块。重复上述拌和以及缩小的过程,直到达到要求的试样质量。
.2 矿料配合比设计根据筛分结果利用得到矿质混合料的配合比。.3 拟定剂量
预定含水量的确定,对于细粒土,可参照其塑限估计素上的最佳含水量。一般其最佳含水量较塑限约小3%~10%,对于砂类土较塑限值约小3%,对于粘质土较塑限值约小6%-10%。天然砂砾土、级配集抖等的最佳合水量与集料中细土的含量和塑性指数有关,一般在5%-12%范围内。对于细土少的、塑性指数为O的未筛分碎石,其最佳含水量接近5%。对于细土偏多的、塑性指数较大的砂砾土,其最佳含水量在10%左右。水泥稳定材料的最佳含水量与素土接近,石灰、粉煤友稳定材料的最佳含水量可能较素土大10%,13%。
基层水泥剂量拟定为、、、、。.4 击实试验
.4.1 注意事项
水泥遇水就要开始水化作用。从加水拌和到进行击实试验间隔的时间愈长,水泥的水化作用和结硬程度就愈大。它会影响水泥混合料所能达到的密实度,间隔时间愈长,影响愈大。例如,一种水泥砂砾混合料加水拌和后立即进行击实试验,得其干密度为2.37g/cm3;拌和后间隔lh进行同样的击实试验,得千密度为2.30g/cm
;间隔4h,所得干密度为218g/cm3;间隔8h,所得干密度只有2.10g/cm3。
间隔时间从1N8h,所得干密度分别只有无间隔叶间的97%、92%、89%。因此,加有水泥的试样拌和后应在lh内完成击实试验。据施工经验,石灰土(特别是稳定黏土类土)击实最大干密度在7d以内其数值是逐渐减小的,固此庄注意击实试验的时间。
不管是采用直径10cm还是直枉15cm的试筒,击实所用的锤都是锤击面直径为5cm。对于直径10cm的试筒,应在筒内沿简壁转圈击实。对于直径15cm的试筒,在筒内沿壁锤击一圈(约6次)后应到筒中心锤击一次,然后再沿筒壁锤击一圈并在筒中心锤击一次,如此反复进行,直到要求的总次数。
采用符合要求的电动击实仪,能严格保持上述条件。手工击实时,还应注意保持击锤自由垂直落下和每次落高均为45cm。
对于含有砾石或碎石颗粒的中拄上特别是粗粒土,难于刮平。在整平过程中,可允许某些大颗粒露出表而,但同时要取出某些颗粒,使表面有空洞或凹陷,这些空洞或凹陷的体积尽可能与表面突出的大颗粒体积相等。根据同一种混合料多次击试验所得的n个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各自的标准差s,用2根号2s得出此允许误差。它表示两次击试验的结果之差只有5%的概率会大于规定的允许误差。
.4.2 曲线的确定
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量为横坐标,在普通直角坐标纸上绘制干密度一含水量关系曲线。凸形曲线顶点的纵横坐标分别
为稳定材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如试验点不足以连成完整的驼峰形曲线,则应该进行补充试验。
按上述方法测定并计算不同含水量下的试件的干密度,绘制干密度关系曲线。确定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压实状态下的振动压实时间。
混合料密度计算应保留小数点后3位有效数字,含水量应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字。
应做两次平行试验,两次试验最大干密度的差不应超过0.05g/cm3(稳定细粒土)和0.08/cm3(稳定中粒土和粗粒土),最佳含水量的差不应超过0.5%(最佳含水量小于10%)和1.0%(最佳含水量大于10%)。
.5 试件的成型
.5.1 尺寸要求
试件的径高比一般为1:1,根据需要也可成型1:1.5或1:2的试件。试件的成型根据需要的压实度水平,按照体积标准,采用静力压实法制备。
将具有代表性的风干试料(必要时,可以在50%烘箱内烘干),用木锤捣碎或用木碾碾碎,但应避免破坏粒料的原粒径。按照公称最大粒径的大一级筛,将土过筛并进行分类。
在预定做试验的前一天,取有代表性的试料测定其风干含水量。对于细粒土,试样应不少于100g;对于中粒土,试样应不少于1000g;对于粗粒土,试样应不少于2000g。
.5.2 精度的要求
以上方法确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根据击实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