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 多砌体结构抗震设计.ppt

发布:2019-05-09约1.21万字共8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主要内容 §4.1 多层砌体结构的震害特点 §4.2 多层砌体结构选型与布置 §4.3 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计算 §4.4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4.5 底部框架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4.1多层砌体结构的震害特点 统计分析表明:未经抗震设防的多层砖房在 6 度区内,主体结构一般处于基本完好状态; 7 度区内,主体结构将出现轻微破坏,小部分达到中等破坏; 8 度区内,多数房屋达到中等破坏的程度; 9 度区内,多数结构出现严重破坏; 10度及以上地震区内,大多数房屋倒毁。 1. 刚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 柔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 2. 横墙承重房屋的震害轻于纵墙承重房屋; 3. 坚实地基上的房屋震害轻于软弱地基和非均匀地基上的震害; 4. 预制楼板结构比现浇楼板结构破坏重; 5. 外廊式房屋往往地震破坏较重; 6. 房屋两端、转角、楼梯间、附属结构震害较重; 4.2多层砌体结构选型与布置 结构布置 房屋的总高度与层数 房屋的高宽比 抗震横墙的间距 房屋的局部尺寸 §4.3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计算 (4.11)式说明:刚性楼盖房屋的楼层地震剪力可按照各抗震横墙的侧移刚度比例分配于各墙体。 §4.4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4.5底部框架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圈梁的截面高度一般不应小于180mm,配筋应符合右表要求,但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上的砌体房屋的基础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配筋不应少于4φ12。 (4)圈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 150 200 250 最大箍筋间距(mm) 4Ф14 4Ф12 4Ф10 最小纵筋 9 8 6、7 烈度 配筋 4.4.4 重视楼梯间的设计 1)8度和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每隔0.5m设2φ6通长钢筋。9度时,其它各层楼梯间可在休息平台或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配筋砂浆带,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钢筋不宜少于2φ10 。 2)8度和9度时,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0.5m,并应与圈梁连接。 3)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也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4)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0.5m布设2φ6拉结钢筋。 4.5.1 概述 底部框架砌体房屋主要指结构底层或底部两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 的多层砌体房屋。 为了防止底部因变形集中而发生严重的震害,在抗震设计中必须在结构底 部加设抗震墙,不得采用纯框架布置。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墙的数量,应依据第二层与底层的纵横向侧移刚 度比值要求来确定。 底部抗震横墙的间距应符合表4-16的要求。 — 15 18 21 9 度 8 度 7 度 6 度 表4-16 底部抗震墙最大间距(m) 不宜采用 6 19 7 22 7 22 层 数 高 度 层 数 高 度 层 数 高 度 层 数 高 度 9 度 8 度 7 度 6 度 表4-17 总高度(m)和层数限值 底部框架砖房的总高度和层数,不宜超过表4-17的限制。 4.5.2 抗震计算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计算中取地震影响系数α1=αmax ,顶部附加地震影响系数δn=0 。 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将底部剪力法所得底层地震剪力再乘以增大系数,即 (4.24) (4.25) —— 地震剪力增大系数 γ— 第二层与底层侧移刚度之比 按 (4.25)算得ξ<1.2时,取ξ=1.2 ; ξ> 1.5时,取ξ=1.5 。 同理,对于底部两层框架房屋的底层与第二层,其纵、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ξ。 底部框架中的框架柱与抗震墙的设计,可按两道防线的思想进行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