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社团分类模式及发展路径探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科技类社团分类模式及发展路径探究
赵宏伟郗永勤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 要] 该文从科技类社团的挂靠体制入手,以科技类社团的结构特征、行为特征、功能特征三个指标作为分类标准,探索科技类社团的分类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科技类社团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科技类社团 分类模式 挂靠体制 发展路径
我国民政部将全部社团分成学术性社团、行业性团体、专业性团体和联合性团体四类。科技类社团是学术性社团的一种,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内相关研究人员或机构参与学术交流、技术咨询和科学普及的学会、协会和研究会[1]。本文所指的科技类社团特指由各级科协主管的学会、协会和研究会。
一、科技类社团的分类模式探究
依据中国科协的统计数据,目前由中国科协业务主管的全国学会共191个,大约占全国同类科技学术社团的80%,占全国性社团总数的10.6%,
依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2006年编写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简介》,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学会依据其学科性质被分为理科、工科、农科、医科、交叉学科等五种类型。根据2008年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关于《学术性社团评估研究》报告,通过对学术性社团属性与功能的研究,将学术性社团共分为5个级差,即1A社团至5A社团。这两种分类虽然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学会,,,
(一)分类的原则
学会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一方面接受社会环境的支持和要求,另一方面又向社会提供服务和产品。从学会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活动方式、社会影响等方面看,几乎所有的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会的管理和发展。因此,要对一个如此复杂的动态系统进行科学分类显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分类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重点性原则
对学会的分类涉及面广、要素多、层次复杂。从理论上讲,只有全面考虑影响学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对学会进行科学分类。为了使学会分类能客观反映学会的性质及发展潜力、防止片面性,不能仅仅依赖一种或个别指标进行分类,而是应当运用多项指标、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但是,分类的目的主要是探索学会发展的路径,因此又必须选择关键性、代表性、重要性的指标对学会进行分类,使学会的分类有利于学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学会发29
2、全面性原则
学会分类要尽量科学、客观地反映全国学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兼顾到所有学会,分类标准的选择也要兼顾到所有被分类对象的特点。只有分类标准能适用于全国所有学会,才能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指导学会的发展。
3、可操作性原则
学会分类的目的是为学会管理和学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如果分类标准过于繁琐,实践应用起来就比较困难,建立的学会分类标准也就没有应用价值。所以,要对所有涉及的标准进行仔细筛选和认真研究,选择最为关键、最具普遍性和实际意义、实践中容易把握的标准进行分类。
(二)分类的标准
针对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发展的大致情形,我们发现目前挂靠体制在学会管理工作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影响学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拟主要从挂靠体制这个角度入手,同时结合学会学科性质、运行方式等要素对学会进行分类。具体而言,分类主要涉及以下三项指标:结构特征、行为特征和功能特征。
1、结构特征
主要包括学会的发起主体、法律身份、治理机构、资源结构、与挂靠单位的关系等内容。由于学会的发起主体和法律身份具有相似性,学会大都是由科技工作者或管理者发起,法律身份都是社团法人,不具备比较的特性,所以我们这里主要以治理机构、资源结构和与挂靠单位的关系为分类的二级标准。
2、行为特征
主要包括学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属性、开展活动的领域、活动的类型、行为方式和运行机制等内容。由于学会都是学术性科技社团,所以其提供服务的属性和开展活动的类型大致相同,不具备可比性。因此,本文仅采用行为方式、运行机制作为二级标准。
3、功能特征
主要包括学会的功能和综合实力及影响力等内容。学会的综合实力及影响力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且涉及因素比较多,可比性很难掌握,所以这里只以学会的功能作为二级标准。
(三)分类的模式
依据以上标准,我们试图把学会分为三大模式、九小类(见图1)。
图1 全国学会分类模式图
1、模式一
这一类型的学会一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结构特征方面:这类学会都具有社团法人资格。治理结构大多属于挂靠单位主导型,一般被挂靠单位视为内设机构,学会有编制,人员有级别,工作有资金,学会的主要负责人由挂靠单位任命或举荐。这类学会大都建立了理事会作为形式上的最高决策机构,但挂靠单位对学会的决策具有很大的决定作用。资源结构单一,更多的依赖于挂靠单位,办公场所和活动经费多来源于挂靠单位。这类学会与挂靠单位关系紧密,独立性相对较弱。
行为特征方面:这类学会提供公益性准公共物品,大多是在本学会所涉及学科领域内进行活动。活动类型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