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2013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川农业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
学 院 (系): 信工院计算机系
课 程 名 称: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 程 学 分: 3 学分
执 笔 人: 蒲海波
审 订 人: 李 军
修(制)订日期: 2013年07月
课程说明 课程英文名称 The Principle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 主要先修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适用专业类别 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工业电气自动化等。 主要教材 《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四版)》,钱晓捷,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教材 《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四版)》,周明德,清华大学出版社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郑学坚 周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吴秀清 周荷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冯博琴, 清华大学出版社
考核方式 必修:闭卷笔试(40%)+实验(40%)+平时(20%)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Intel x86系列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原理和相关接口技术,在系统分析Intel x86系列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工作模式、操作时序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存储器系统构成原理、I/O接口技术和中断管理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原理和实用扩展技术。课程将通过课堂教学和一定量的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建立起“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的牢固概念,培养学生软硬件结合的应用能力。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当具备高档微机的基本应用能力、模拟/数字电路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讲授、课外自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气信息类及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学科专业基础课之一。无论是从事计算机应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是从事工程实践,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而在本科阶段打下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方面的坚实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紧密结合计算机类及电气信息类的专业特点,围绕微型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主题,以Intelx86CPU为主线,系统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等,存储器的组成和I/O接口扩展方法,微机的中断结构、工作过程和8259A的编程与应用,从而使学生能较清楚的了解微机的结构与工作流程,建立起系统的概念。
课程系统介绍了微机中的常用接口原理和应用技术,包括计数器/定时器8253的结构和应用、并行接口8255A的工作原理及编程应用方法,一般简易键盘的工作原理及接口编程、LED显示器的工作原理及编程。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微机系统中涉及的总线技术、高速缓存技术、数据传输方法、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技术作了简要介绍及分析。
同时,配以适当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锻炼,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软硬件开发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先行课
·数字逻辑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
四、使用教材及参考教材
使用教材:《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四版)》,钱晓捷,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教材: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郑学坚 周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吴秀清 周荷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冯博琴, 清华大学出版社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钱晓捷 陈涛,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现代计算机接口技术(第二版)》,洪志全 洪学海 , 电子工业出版社
《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四版)》,周明德,清华大学出版社
五、课堂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分段标识 章
序
号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学时) 讲
课 习题 实验 上
机 课
外 小
计 1 微型计算机概述 2 2 IA-32结构处理器 4 3 8086的指令系统 0 4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0 5 处理器总线时序和系统总线 4 6 主存储器系统 0 7 基本输入输出接口 4 8 中断系统 6 9 定时/计数器控制器接口 4 10 并行接口8255及其应用 6 11 串行接口与通信 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