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考化学三轮冲刺题点训练:10 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4届高考化学三轮冲刺题点训练:10 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一、6分选择题专项训练
(一)低档题
1.(2013·广州七校联考)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131I和127I互为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B.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SO2,造成大气污染,从而使雨水的pH=5.6,形成酸雨
C.大量排放NO和NO2等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D.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
解析 同位素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相同,化学性质几乎相同,A正确;酸雨的pH5.6,B错;NO和NO2等氮氧化物有毒,能够形成光化学烟雾,NO2和雨水反应生成硝酸形成酸雨,C正确;二氧化硅能和强碱反应,D正确。
答案 B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Cu2++2NO↑+4H2O
D.HNO3→NO→NO2,以上各步变化均能通过一步实现
解析 A项中加入Cu(NO3)2固体后,Cu和H+、NO发生反应:3Cu+8H++2NO===3Cu2++2NO↑+4H2O,该项不正确。
答案 A
3.(2013·潮州质量预测)物质间纷繁复杂的转化关系是化学的魅力所在,下列选项中物质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是( )。
选项 转化关系 A SiSiO2Si B NO2HNO3NO2 C FeFeCl3Fe D SSO2S
解析 本题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管氯气是否过量,铁与氯气反应只能生成FeCl3,Cu与Fe3+反应只能生成Cu2+和Fe2+,不能生成Fe,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中档题
4.(2012·上海,15)下图所示是验证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a、b、d、e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滤纸。向KMnO4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后,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
已知:2KMnO4+16HCl―→2KCl+5Cl2↑+2MnCl2+8H2O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a处变蓝,b处变
红棕色 氧化性:Cl2>Br2>I2 B c处先变红,后褪色[来源:学+科+网Z+X+X+K] 氯气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 C d处立即褪色 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D e处变红色 还原性:Fe2+>Cl-
解析 选项A的实验现象只能说明氧化性:Cl2Br2和Cl2I2,不能说明氧化性Br2I2;选项B的实验现象还可以说明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选项C中,氯气与水生成酸性物质也可以出现对应的实验现象;c处变红色是氯气氧化Fe2+生成 Fe3+的结果,选项D正确。
答案 D
5.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蒸馏水沿玻璃棒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B.将SO2和Cl2按等物质的量比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很快褪色
C.NO2与H2O反应的过程中,被氧化的氮原子与被还原的氮原子的个数比为2∶1
D.检验某溶液是否含有SO时,应取少量该溶液,依次加入BaCl2溶液和稀盐酸
解析 A应为将浓H2SO4注入水中才正确;B因SO2+Cl2+2H2O===H2SO4+2HCl,则不再具有漂白性,品红不褪色;C项2O2~2HO3和O2~O,故C项正确;D项正确操作应先加稀盐酸看有无沉淀和气体,若有沉淀则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BaCl2溶液,D项错误。
答案 C
6.(2013·郑州质量预测)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A 将SO2通入含HClO的溶液中生成H2SO4 HClO的酸性比H2SO4强 B 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但不滴落 铝箔表面氧化铝熔点高于铝 C SiO2可以和NaOH溶液及HF溶液反应 SiO2属于两性氧化性 D 将SO2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
解析 SO2与HClO反应生成H2SO4,是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不是酸性所致,所以不能得出HClO的酸性比H2SO4强的结论,A项错误;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故熔融的铝能被固体氧化铝膜包住,B项正确;SiO2是酸性氧化物,C项错误;SO2通入溴水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溴单质被还原为溴离子,D项错误。
答案 B
7.(2013·广东深圳一模,22)从下列实验事实中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双选)( )。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A 将纯铜片和另一种金属M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稀硫酸中,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