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理学课件 第四章 血液循环.ppt

发布:2019-03-04约2.45万字共17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主要存在部位:上部脑干、小脑、大脑等 主要作用:整合作用(下丘脑:体温调节、防御反应) 包括四个区域的神经元: (1)缩血管区(C1区):延髓头端腹外侧部(ACh) (包括交感缩血管神经元、心交感神经元) (2)舒血管区(A1区):延髓尾端腹外侧部(NE) (可抑制C1区神经元活动 ) (3)传入神经接替站: 延髓孤束核 (接受Ⅸ、Ⅹ传入的窦弓、心肺感受器的信息, 再发出纤维联系延髓和CNS其他部位的神经元) (4)心抑制区:迷走神经背核、疑核 (心迷走神经元)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三)心血管反射 1、压力感受性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   or 减压反射(depressor reflex)、 or 窦弓反射 存在部位 颈A窦、主A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 适宜刺激 动脉壁的被动扩张、牵拉,而不是压力刺激 (1)动脉压力感受器(arterial barororeceptor) (cardiovascular reflex)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又称为高压力感受器(high pressure receptor ) (三)心血管反射 1、压力感受性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   or 减压反射(depressor reflex)、 or 窦弓反射 (1)动脉压力感受器(arterial barororeceptor) (cardiovascular reflex)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又称为高压力感受器(high pressure receptor ) 特点 (1)对波动的血压变化敏感 (随BP的升、降,放电频率发生相应的增、减) (2)在正常心动周期中即起作用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窦神经→舌咽神经→孤束核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迷走神经→孤束核 传入神经 中枢效应 抑制延髓缩血管区→交感缩血管紧张降低、 心交感紧张降低; 加强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的作用→ 心迷走紧张加强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平均动脉压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反射过程和效应 压力感受器 颈A窦 主A弓 迷走N 窦N 舌咽N 延髓孤束核 -缩血管紧张 脊 髓 心迷走N 心脏 血管 外 周 阻 力 心 输 出 量 动脉血压 +心迷走紧张 -心交感紧张 心交感N 交感缩血管N 生理意义 ①通过负反馈调节,双向、快速调节血压; ②维持心、脑正常血流量。 主动脉神经(兔) Bp↑时 Bp回降 ↑ (+) (-) (-) ↓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Bp↑时 Bp回降 缓冲神经 单个颈动脉窦灌注实验 —— 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 (改变颈动脉窦灌注压时引起的体循环动脉血压的变化)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①中间部分(窦内压=80~140mmHg)较陡: 随着窦内压的升高,动脉血压随之降低 ②两端渐平坦: 窦内压↓接近60mmHg时,感受器无传入冲动; 窦内压↑>180mmHg时,传入冲动达最大 ②最大调节限度为60~180mmHg 意 义 特 点 ①窦内压在正常水平(平均动脉压100mmHg)的范围 变动时,反射最敏感,纠偏作用最强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心、肺感受器(cardiopulmonary receptor) 传入神经纤维 ①心脏、血管壁的机械牵张 ——低压力感受器(low pressure receptor) ——心房容量感受器(volume receptor)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存在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的大血管壁 适宜刺激 ②化学物质:激素(PG、缓激肽)、药物 迷走神经 反射途径和效应 调节血量和体液的成分 血容量↑→刺激容量感受器→迷走神经→延髓→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神经途径: (–)交感紧张、(+)迷走紧张→HR↓、心输出量↓,R↓ ↓ → Bp↓ 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排水排钠↑ (2)体液途径: (–)血管升压素→肾排水量↑→血容量↓ (抗利尿激素) 意义 3、颈A体、主A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