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课件---第四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四 章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 重 点 掌 握 内 容 1、实验动物环境、实验动物设施、普 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的概念。 2、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有那些。 3、实验动物的饲养密度。 4、实验动物环境的国家标准(表4-4, 表4-5) 内 容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第二节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第三节 实验动物设施第四节 实验动物饲养的辅助设施和 设备 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实验动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其广义研究范围包括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营养学、饲养管理、环境设施等。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是狭义的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 生物的环境:围绕生物体的一切事物,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 一、实验动物环境 实验动物环境:是指人工控制的, 供实验动物繁殖、生长的特定场所及有关条件, 即围绕实验动物所有事物的总和。 实验动物设施:界定实验动物生存空间、维持其所需的建筑物和设备等。 (新国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实验动物环境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 1.实验动物外环境:指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环境。 2.实验动物内环境:指依科研要求和人们的意愿,将实验动物的生长、繁殖或活动限定在某种特定的人工场所内。内环境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 (1)小环境 — 指包围在实验动物体的饲养盒内, 对实验动物直接产生影响的各种理化因素, 如温度、湿度、气流速度、氨浓度、光照周期、噪声等。(2)大环境 — 指放置实验动物笼架器具等辅助设施的饲养间和实验间的各种理化因素。 二、实验动物环境监控的意义1、 严格监控实验动物环境可保证实验动物健康和质量标准化。2、 环境控制可保障实验研究获得正确的结果。3、 符合标准的环境,尚为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工作者提供适宜的条件,并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不受危害因素的伤害。 动物实验实际上是控制实验动物的演出型,并对演出型动物作严格策划的处理;只有演出型稳定,实验结果才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高度的可信性。 R = (A+B+C)D+E D与R呈正相关,在实验动物的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须尽量减少环境D变化的影响。如果环境条件控制不好,实验结果就难以稳定一致,甚至导致错误结论。 (二) 湿度 湿度指大气中的水份含量。 绝对湿度: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实际含 水量(g)。相对湿度: 在特定温度情况下,空气中的实际含水量与该温度的饱和含水量的百分比值。 大多数实验动物适宜的相对湿度为40-70%,并以50±5%为最佳。 (三) 气流和风速 实验动物设施内的气流是指空气的流动,而风速则是指气流的速度。 来源:室内的通风换气设备。 作用:合理调节温度和湿度,可降低室内粉尘及有害气体污染,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标准: 气流速度小于或等于0.1-0.2m/s,屏障环境换气次数为10~20次/h。 (四) 有害气体— 氨、硫化氢、硫醇等特殊气味有害气体, 它们是由动物粪尿发酵分解产生的。其中氨的浓度最高,常以氨浓度作为判断有害气体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实验动物设施中的氨浓度应低于14mg/m3 。 氨浓度升高与室内温度高、湿度大、通风不足,以及饲养密度高、动物排泄物和垫料清除不及时等有关。 (二)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指在某个种属中,实验动物个体的优劣、社会地位以及饲养密度等。 (三)饲养密度 饲养室每平方米面积收容的成年实验动物最大密度,大约是小鼠100只、大鼠50只、豚鼠20只、兔4只、狗1只、猴1只。 (在集体笼养时,每只成年实验动物所占的笼具底面积,小鼠需要0.0065~0.01m2,大鼠需要0.015-0.025m2,豚鼠需要0.03-0.065m2;而兔、狗、猴则个别笼养,其所需笼具底面积分别为0.20-0.46m2、0.60-1.0m2和0.5-0.75m2以上;详见表4-6。) 一、实验动物设施等级—— 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 有关国家设施环境标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静态)”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静态)”见表4-4和表4-5。 2. 屏障环境——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适合饲养清洁动物和SPF动物。 SPF级屏障环境可为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