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动物学实验)第四章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ppt

发布:2017-10-11约7.4千字共6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环境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遗传质量控制 微生物质量控制 环境质量控制 营养质量控制 重 点 掌 握 内 容 1、实验动物环境、实验动物设施、普 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的概念。 2、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有那些。 3、实验动物的饲养密度。 4、实验动物环境的国家标准(表4-4, 表4-5)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影响 一、实验动物环境 生物的环境:围绕生物体的一切事物,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影响 实验动物环境:围绕实验动物所有事物的总和。 实验动物设施:界定实验动物生存空间、维持其所需的建筑物和设备等。 实验动物环境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 1.外环境:指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环境。 2.内环境:指依科研要求和人们的意愿,将实验动物的生长、繁殖或活动限定在某种特定的人工场所内。 内环境分为:小环境 大环境 二、实验动物环境监控的意义 1、 保证实验动物健康和质量标准化。 2、 保障实验研究获得正确的结果。 3、 为实验工作者提供适宜的工作条件,并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不受危害因素的伤害。 三、实验动物环境监控与动物实验结果的关系 动物对实验处理的反应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R = (A+B+C)× D + E R:实验动物的总反应 A:动物种的共同反应 B:品种品系特有的反应 C:个体反应(个体差异) D:环境影响 E:实验误差 环境因素与动物的总反应呈正相关,要尽量减少D的变化,排除实验处理以外的影响。 四、实验动物环境因素的分类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 1、气候因素:温度、湿度、气流、风速; 2、理化因素:光照、噪声、粉尘、有害气体; 3、居住因素:建筑、笼具、垫料、给食器、给水 器 4、生物因素:空气中的微生物(空气落下菌数)、 社会因素、动物饲养密度 5、营养因素 五、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试验结果的影响 1、温度: 最适宜温度20-25℃,温差:3或4℃ 温度对动物的影响: 新陈代谢:低温时新陈代谢增加,摄食增加 散热:除灵长类,其他动物汗腺不发达或无汗腺,高温时散热困难,难以维持体温恒定 脏器重量:负相关 生殖:高温时雄性睾丸萎缩,精子活力下降;雌性动物性周期紊乱,泌乳下降 对动物实验的反应性 实验动物的温度标准范围: 2、湿度: 相对湿度, 实际水蒸气分压力 相对湿度(%) = ------------------ × 100% 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适宜的相对湿度是40%--70%。 高温高湿导致机体蒸发散热受阻。高湿利于微生物繁殖和传播。 湿度过低可导致粉尘飞扬,而微生物主要附着在粉尘上,动物室内变态反应原的含量随湿度的下降而上升。 低湿,散热增加,产热增加,摄食增加 低湿,大鼠环尾症 3、气流与风速 换气次数,气流速度,压强梯度 气流速度和散热正相关,实验动物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值较大,对气流速度更敏感。 气流速度过大或气流直吹,动物体表散热过大。气流速度小,散热慢。0.1-0.2m/s 换气次数,洁净程度越高,要求换气次数越多。 屏障环境:10-20次/h 隔离环境: 20-50次/h. 压强梯度:洁净区高于污染区 合理组织气流和风速可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又可降低室内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4、光照 工作照度150—300lx 动物照度15-20lx 明暗交替时间12/12或10/14h 照度对动物的生殖生理和行为活动有较大影响 强光长时间照射引起角膜退行性变化 5、噪声 60dB以下 音域,人1000~2000Hz,小鼠1000~5000Hz。 引起小鼠听力性痉挛。 对生殖影响较大,如豚鼠流产。 引起动物呼吸、心跳、血压、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生理指标变化。 噪音环境下小鼠的产出率与咬仔率(山内忠平,1985) 不同品系小鼠对听原性痉挛发作的感受性(山内忠平,1985) 6、空气洁净状况 气体污染, 氨14mg/m3 有害气体,氨、甲基硫醇、硫化氢等 颗粒污染,100级,10000级,100000级 美国宇航局标准,每立方英尺空气中直径0.5微米以上粒子的个数。 粉尘颗粒,是指空气中浮游的固体微粒。 动物室的粉尘来自未经过滤的空气, 室内的动物皮毛、排泄物、饲料屑及垫料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