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5致病性大肠杆菌(选修)29.ppt

发布:2017-05-24约1.81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肠杆菌致病性 的研究 肠杆菌科细菌 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亦存在于土壤、水和腐物中。 目前已有44个属,170多个种。但该科引起人类95%以上感染的菌种却不到20个。 肠杆菌科细菌共同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中等大小G-杆菌。大多有菌毛,多数有周鞭毛,少数有荚膜,不产生芽胞。 2.培养 兼性厌氧或需氧。 3.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 4.抗原结构 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抗原。 5.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6.变异 肠杆菌科细菌易出现变异菌株,其中最常见的是耐药性变异。 埃希菌属有6个种,只有大肠杆菌(E.coli)是最重要的一个菌种。 ①大肠杆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 ②在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外组织器官后即可成为机会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由正常菌群转变而来的致病菌也可由于获得毒力因子基因后成为致病菌; ③一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能导致人类胃肠炎; ④在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卫生学检测指标。 大肠杆菌革兰染色 抗原结构 (一)致病物质 1.黏附素 菌毛:定植因子抗原、集聚黏附菌毛、束形成菌毛、 P菌毛、I型菌毛 非菌毛黏附素:紧密粘附素、和侵袭质粒抗原蛋白等 。2.外毒素:志贺毒素、耐热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 3.其他: 内毒素、荚膜、载铁蛋白和III型分泌系统等。 (二)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 肠道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 2.胃肠炎 某些血清型可引起人类胃肠炎,与食入污染的食品和饮水有关,为外源性感染。 ExPEC引起肠道外的感染: 尿路感染(UTIs)、 新生儿脑膜炎、 败血症、 医院内感染肺炎、 腹腔内感染、 骨髓炎和创伤感染等 美国不完全统计,每年患病人数约为1.13亿,耗资16亿美元的医疗费,如果发生合并症其治疗费用更为惊人,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尿路感染也是多发病、常见病,尤其细菌耐药和高复发率使病情迁延不愈,部分病人晚期出现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 UTI由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coli,UPEC)引起。 尿道致病大肠杆菌(UPEC) UPEC膀胱炎分离株 UPEC肾盂肾炎分离株或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pyelonephritic E.coli) I型菌毛 :由fim基因群编码,含有甘露糖的糖蛋白受体与FimH结合, 甘露糖敏感血凝(MSHA) P菌毛:PapG与受体结合,MRHA 尿道致病大肠杆菌(UPEC) UPEC毒力因子: 菌毛黏附素(I型菌毛、P菌毛、S/FIC菌毛), 毒素(细胞坏死因子1 [cnf1]、溶血素、分泌性自传递体), 逃避宿主防御机制(荚膜,O抗原) 获取铁系统 (载铁体) 菌毛黏附素(P菌毛) 由染色体pap粘附基因簇编码, 引起P血型红细胞的甘露糖抗性血凝(MRHA), 与尿路上皮细胞表面受体Gal-Gal特异性结合, 是形成上行性感染的关键。 菌毛黏附素(P菌毛) * *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 质粒介导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伴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和出血,液体吸收下降 婴儿腹泻;持续性水样便,呕吐,脱水,低热 小肠 EAEC 溶原性噬菌体编码Stx-I或Stx-II,中断蛋白质合成; A/E损伤,伴小肠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 水样便,继以大量出血,剧烈腹痛,低热或无,可并发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大肠 EHEC 染色体介导A/E组织病理变化,伴上皮细胞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和腹泻 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发热 小肠 EPEC 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腹痛,发热 大肠 EIEC 质粒介导LT和ST肠毒素,大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黏附素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腹痛,低热 小肠 ETEC 致病机制 疾病与症状 作用部位 菌株 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 尿路感染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