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及社会备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学期备课
课题:第一单元 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 第一课时 《“两极”与“冷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2、过程与方法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从多种角度看待、分析某个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应放在分析两极格局的形成及演变,使学生认识到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给世界带来的危害。难点是分析战后新格局形成及演变的深刻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为主,对一些难解的问题加以讲解。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展开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地图导入
利用教材上的图1-1,首先在地图上指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位置,然后简要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消长,帮助学生树立起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整体印象,由此导入新课。
1.“冷战”政策形成
准备一幅苏联解体前的《欧洲政区图》,在图上指出丘吉尔所说的“铁幕”的位置,让学生大致了解“铁幕演说”中提到的城市,再结合图1-1,勾画出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范围。
联系前面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
结合课文,说说杜鲁门演说的核心内容。(美国要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直接武装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即实行“冷战”政策。)
【活动答案】
杜鲁门认为,国情咨文“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必须进行干涉。苏联几天后即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1947年9月,苏联和其他8个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在宣言中明确指出,世界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
“杜鲁门主义”实际上宣布:苏联是美国的敌人,美国的对外政策是“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因此,“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成为美苏战时同盟公开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
2.“北约”“华约”建立
利用图1-2,指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让他们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包括的成员国,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阅读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华约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有哪些?(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约,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欧。)
【活动答案】
北约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同北约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
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和南斯拉夫。
3.“冷战”和美苏争霸
在图1-3至图1-6中,反映冷战的图片有哪些?反映美苏争霸的图片有哪些?(冷战:东柏林建起柏林墙,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以及美国侵越战争;美苏争霸:双方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特别是核武器的疯狂军备竞赛,以及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为什么没有导致战争爆发?(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两国都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拥有足以毁灭地球的核武器,当时确实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但也正因为如此,双方互相威慑,彼此牵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另外,苏联军事实力稍逊于美国,赫鲁晓夫只好妥协,最终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美国侵越战争期间,美国国内对战争的态度怎样?说明了什么?(由于侵越战争时间长、损失大,美国越战越惨。随着美国不断把战争升级,国内民众的反对越来越强烈。这反映出人民不想再遭受战争之苦,祈盼和平的愿望。民众的呼声和反战行动最终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小结]
展示课件,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对要点问题进行提问。
[布置作业]
新教材新学案1----3页。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跨度大、内容头许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该将探究和讲授相结合。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应该以讲解为主。另外,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比较陌生,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另外,安排课时再多一点时间,有点匆忙,学生理解较慢。
课题:第一单元 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 第二课时《殖民体系的瓦解有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