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汇报认识-情感-行为.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班主任工作总结认识 -情感 -行为
班主任工作总结 _认识 --情感 --行为
--培养小学生责任感小学高段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索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 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行
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 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 主要是在家庭、 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
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 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 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
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
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
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 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 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
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 --情感 --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情认识行为感
二、思路。
1、提高认识 --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 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
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
念形成的必要条件, 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 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 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
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 --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儿童有了正确的道
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 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 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
并付诸行动的问题。 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 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 使道德认识
得以内化。 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 以诱发情
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 --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
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
之中。 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以,培养小学生责任感
的关键, 还是要在提高认识、 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 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
精选文档
.
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4、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的观点, 在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中, 随
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知识经验的丰富、 智力的发展和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在培养小
学生责任感特别是高段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从这样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 (如前图)
三、做法。
遵循知情意行统一性原则,按认识 --情感 --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
教育学生凡事考虑后果作为实验的突破口, 侧重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方法, 力求把
责任感教育真正落脚到导行之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