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课件: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前 言 课程与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一从学生的角度讲,课程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课程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学生智力、品格、体质的发展,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课程改革因此被提高到关系国民素质和国家未来竞争能力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世界各发达国家无不注重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一代新人的素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播下什么种子,就会有什么果子。 学生读什么书,做什么作业,这是一件国家大事。 二从教育的角度讲,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 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教育改革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甚至放在首要位置,历史事实证明,没有课程改革的教育改革一定是一场不彻底的没有深度因而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突破的改革。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大课程小教学 (二)小课程大教学 (三)课程教学:两者的整合(融合) 在实践中,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三个隐喻(美?塞勒) 这三个隐喻不仅涉及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而且还触及何为教学的问题。 隐喻一: 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作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来测量的。 隐喻二: 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彻事先制定好了的打球方案或意图,但达到这个意图的具体细节则主要由球员来处理。他们要根据场上具体情况随时作出明智的反应。 隐喻三: 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由于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 确立课程意识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教材观的突破) 二、由 “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 三、由依赖性教学走向独立性教学 四、由“知识性课堂”走向“生命性课堂” 一、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教材观的突破) 从教学对象角度,把教学分为狭义教学和广义教学。 狭义教学以书本为教学对象,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坚信知识教学(双基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狭义教学观源于狭义课程观和狭义教材观。 狭义的课程观: 1.课程在内容上不断被窄化,成为学科、科目、教材、教科书; 2.课程在性质上不断被刚化,成为一种指定、规定、指令、命令(专制)。 反思: 忠臣,是对皇上俯首听命,步步紧跟句句照办的; 良臣则有一点自己的头脑,未必就一概视皇上的是非为是非,敢于犯颜直谏。 狭义的课程观(封闭、专制)→广义的课程观(开放、民主) 狭义的教材观: 1.教科书→课程资源 如何使用教科书——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 “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体征,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知识本位的教材观→发展本位的教材观 知识本位的教材观:这种观念视教材本身呈现的知识为目的,教学即以教材所负载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为宗旨,它也重视智慧的或发展的功能,但终究是把这种功能视为知识的从属和附属。 发展本位的教材观:这种观念视教材为教学使用的材料,它不否认教材所负载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但却不以此为主要的目的,或者就以此为途径和手段,通过它去实现智慧的或发展的目的,教材呈现的知识即被视为从属的和附庸的。 知识本位的教材观把教材仅仅限于事实性知识,或者原理性知识(概念、法则),而忽略了能力体系以及思考方式、伦理道德信念。发展本位的教材观突出了方法论知识和伦理性知识。 狭义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教学对象,它把课堂教学窄化为教书,窄化为教要考的书,最后陷入“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怪圈。 广义教学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教材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 广义教学是一种面向生活的教学(生活本身是一部书),它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努力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使学科世界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意义。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观察、实验,对信息进行查找、选择、分析、加工和有效利用,提高获得、交流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信息素养,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