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七章褐蘑菇培技术.ppt

发布:2018-07-04约2.84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七章 褐蘑菇栽培技术   第一节 生物学特征 褐蘑菇(Agaricus brunnecens):属于真菌门、层菌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       四、生活习性 1.营养条件 能分解利用草本植物秸秆作为营养碳源,最好氮源为畜粪、硫酸铵和尿素,最适碳氮比30:1。 四、生活习性 2.温度 褐蘑菇属于中、低温型的菌类。菌丝生长温度为4-32℃,最适温度为20-22℃。褐蘑菇是典型的稳温结实性菌类。 四、生活习性 3.水分与湿度 褐蘑菇属于厌湿性菌类。含水量一般以62%-65%为宜。在产菇期内,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以85%-90%为理想。 四、生活习性 4.空气 褐蘑菇是好氧性的异养生物,它的生长发育需要吸入O2,呼出CO2。菇房需要经常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补充新鲜空气。 四、生活习性 5.光照 褐蘑菇属于厌光性菌类。光线对其没有直接作用,全黑暗条件下褐蘑菇仍然会顺利发育,且子实体洁白、圆整、质量良好。 四、生活习性 6. pH值 褐蘑菇适宜生长的酸碱度范围是pH5.5-8.5,最适pH6.8-7.0。 栽培技术 一、栽培季节:  根据褐蘑菇出菇温度范围16-32℃,播种40-45d后开始出菇的生物特性,一般春栽选择3-4月播种,5-7月出菇;夏栽选择6-7月播种,8-10月出菇,各地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栽培季节。 栽培技术 一、栽培季节:  根据褐蘑菇出菇温度范围16-32℃,播种40-45d后开始出菇的生物特性,一般春栽选择3-4月播种,5-7月出菇;夏栽选择6-7月播种,8-10月出菇,各地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栽培季节。 三、栽培模式    保护地或露地畦床式栽培。 四、菌种制作    母种同常规制作,原种和栽培种制作一般选用小麦为培养基。大球盖菇初生菌丝生活力较弱,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能用老化菌种,菌龄适宜;二是培养料含水量要适当,在60%-65%之间;二是温度要正常,尽量避过高温 五、菌床制作 1.培养料配方 配方一:稻麦草80%、石灰4%、磷肥2.5%、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 配方二:稻麦草60%、牛粪30%、石灰4%、磷肥2.5%、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 配方三:棉籽壳45%、玉米秸45%、石灰4%、磷肥2.5%、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一般100m2栽培面积投培养料1500kg左右。 五、菌床制作 2.培养料处理 堆料应在播种前35-40d进行。先将草浸泡1d。麦秸吸水慢,应多泡1-2d。干粪也应提前1d打碎并加水调湿至含水量在65%左右。建堆时先铺一层17-20cm草,再铺一层5-6cm粪,一层草,一层粪,直到铺完。堆宽与高均以1.5m为宜,长根据料量而定。堆的上面及四周用草帘盖好,雨前加盖塑料薄膜,雨后揭掉,以利通气。 五、菌床制作 2.培养料翻堆 培养料堆制后要翻堆4-5次。当堆温达到最高(以60-70℃最好)开始下降时进行第一次翻堆,这次翻堆要补足水分,并把石膏、过磷酸钙等加进去。最后一次翻堆要按要求调节好水分和酸碱度,发酵好的培养料呈红褐色、无臭味、无氨味、粪块,柔软有弹性,草用手一拉即断,pH值7.2-7.5,紧握料指缝间有水但不下滴,无病菌和虫卵存活。 。 3.菇房消毒 菇房消毒应于培养料最后一次翻堆后进行。重茬菇房,收菇后将床架全部拆除,移至室外清洗、曝晒,于消毒前搭建好,并对其及四周墙壁洒5%石灰水或3%漂白粉水,接着密闭门窗,每立方米用硫磺5g、敌敌畏5ml混合点燃烧净,24h后,开窗排气,至无刺激味时即可进料。 5.建床播种 菇房消毒后,将堆制好的料趁热运进菇房,在床架上堆成小堆。每间菇房进料要当天完成。将完成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铺入畦床上,料厚8cm左右,稍压实,待料温降到35℃以下时开始播种,播种采用撒播或穴播方式,每100㎡菌种用量100-150袋。 6.发菌覆土 播种3d内应紧罩畦床薄膜,3d后每天开始揭膜通风换气1-2次,每次20-30min,同时保持畦床温度15-34℃。若培养料表面失水干燥,可采取轻喷雾化水维持湿度。一般经过15-20d的养菌培养,当菌丝蔓延整个培养料的2/3时即可覆土。土壤宜选择肥沃的稻田土或砻糠土,覆土层厚度3.5-4cm。 7.出菇管理 经覆土10-15d后,菌丝体发育更加粗壮,并发生少量爬上土层形成菌索,此时应喷催蕾水,提高畦床空间湿度90-95%。同时,掀开两端薄膜加大通风换气,迫使菌丝向下倒伏,加快从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繁殖出菇阶段。经过5-7d的诱导催蕾管理,当发现土层内大量白色粒状原基时,再喷一次出菇重水,保持土层适度湿润即可大量出菇。 八、采收管理 在适宜的温湿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