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9.2
古希腊神话
神话的产生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力图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征服自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愿望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
人们把自然力加以人格化和形象化,神话就这样产生了
神话的源流:A 埃及宗教的影响(如迷宫、半人半兽的神、斗牛、工匠)
B北方游牧民族神话的影响(战神、征服者)
C 巴比伦神话的影响(神谱)
希腊神话主要是地中海神话与北方印欧语神话相融合的结果。
神话的内容
神话分为神的故事(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活动、神的创造)和英雄传说(赫拉克勒斯、伊阿宋的故事、忒修斯的故事、特洛亚战争的的故事)
9.16
史诗的情节内容
荷马史诗的题材取自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
根据史诗的描写,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仅在特洛伊城下就持续了10年的时间。
《伊利亚特》
描写战争,歌颂英雄,充满着阳刚之气和英雄主义。
是荷马史诗中最直接描写特洛伊战争的英雄史诗。
十年战争,只选最后一年中最后的51天,重点仅是其中的10天
全诗共15693行
《伊利亚特》结构
第一部分(1-10卷):交待作战双方、场景和人物;提出英雄主义价值观问题
希腊:年轻气盛的将领阿喀琉斯;胆怯而易泄气的统帅阿伽门农;有勇有谋的狄奥墨得斯;少言寡语的埃阿斯
特洛伊:富于责任、视死如归的赫克托尔
第二部分(11-18卷):惨烈的战争场面;提出道德和理智问题
阿喀琉斯离心离德
希腊联军失去优势
特洛伊人步步逼近
帕特罗克洛斯代友出战死于非命
第三部分(19-24卷):史诗的悲剧达到高潮
阿喀琉斯重出战场,成就自己不朽的命运
赫克托尔接受挑战,走向死亡
两个葬礼
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古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俊美高大;是神与人之子;骁勇善战;能言善辩;慷慨大方;武功盖世;重个人荣誉
英雄世界的价值观
《伊利亚特》所触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的有限性和在这一有限的人生中人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索取。
按照荷马的观点,英雄或壮士是神的后裔,天之骄子,凡人中的宠儿,英雄们具备凡人所羡慕的一切,是阿开亚人中的俊杰。他们出生高贵,人人都有显赫的门第,可资夸耀的家族,坐霸一方,王统天下。他们相貌俊美,仪表堂堂,鹤立鸡群在芸芸众生之中。
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更富于集体主义精神;作战勇猛,指挥英明;把保卫国家和为部落牺牲为己任;尽社会义务的愿望比对家人的感情更强烈;崇高的悲剧色彩。
9.18
《奥德赛》
24卷,12110行
十年返乡之旅,只选取最后四十天
“一条绳子的结构”
一个情节串起一系列事件,后来演变为“流浪汉小说结构”
双向发展的结构
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奥德赛》的情节具有“双向发展”的特点,但主要以直接描写奥德修斯的活动和经历为主。
全书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部分:
忒勒玛科斯的出访(1-4卷)
奥德修斯的回归(5-8卷,13卷1-187行)
奥德修斯的漫游(9-12卷)
奥德修斯在家乡伊萨卡(13卷187行-24卷548行)
家园和漂泊
上述四个部分可归结为两种存在状态:家园和漂泊。漂泊者奥德修斯渴望重为家园中人,家园中人同样渴望接受漂泊者
双方在返乡过程中的再次统一倾赖于相互的身份确认,即发现与被发现(或考验与被考验),这构成了奥德修斯回乡故事的双向结构。
全书24卷可分为两个部分,前12卷讲述家园中人与漂泊者处于分离时的一种失落状态以及身份的重新找寻,后12卷讲述家园中人与漂泊者再次统一时经历的必要的相互确认。
《奥德赛》
又译《奥德修纪》描写希腊将领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海上的十年漂泊经历,主要反映了三个问题:
人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
《奥德赛》描写人与自然的斗争,表现人生的苦难,人生活在对立面的包围之中
人的“对立面”具有意味深长的三重性——“对立”来自三个方面,即怀带敌意的神;敌对的人;大自然的冲击
人在苦难中的残嚅,在夹缝中求生,在苦难和求生中,《奥德赛》突出强调了求生的努力,讴歌了为求生拼搏的精神。
自我身份认同
奥德修斯的身份的认同:我是谁?我现在哪里?我将去何方?
逻各斯-理性精神
一个从密索斯(mythos)——逻各斯(logos)的过程
Mythos=好奇,探索,探究
Logos=推理,发现
中间环节:证据,证实
荷马的遗产
荷马给他的同胞们留下了两份遗产:壮怀激烈的英雄主义诗情,推崇严谨求知的实证自觉
《奥德赛》VS《伊利亚特》
风格比较:
《伊利亚特》:富于阳刚之美、格调悲壮、节奏急促。塑造了英雄群像;史诗是希腊民族思想感情的载体,希腊民族是史诗的真正主人公;展现民族意识是史诗的特性。
史诗的价值:史诗是在“无师可法、无可借鉴”的条件下创作而成,因此在许多方面具有首创性质。
认识价值:史诗所反映的时代被称作“荷马时代”,其认识价值不言而喻,不可低估。如父系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