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_睡眠障碍病人的_护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失眠症 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入睡困难型 ②保持睡眠困难型 ③早醒型 部分病人病人由于对失眠的恐惧、焦虑,无法入睡,形成“失眠-焦虑-失眠”的恶性循环而使症状迁延难愈。 三、临床常见类型及表现 三、临床常见类型及表现 是指在不存在睡眠量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睡眠过多,或醒来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的情况。 睡眠过多是本病的核心症状 醒转后常有短暂意识模糊、呼吸及心率增快 常伴有抑郁情绪 脑电波检查显示为正常的睡眠脑波 (二)嗜睡症 四、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 根据(CCMD-3)对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1. 失眠症 (1)症状标准 1)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2)严重标准 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 (4)排除标准 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四、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 根据(CCMD-3)对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2. 嗜睡症 (1)症状标准 1)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 2)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 3)不存在从唤醒到完全清醒的时间延长或睡眠中呼吸暂停。 4)无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如猝倒症、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醒前幻觉等) (2)严重标准 病人为此明显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功能。 (3)病程标准 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1个月。 (4)排除标准 不是由于睡眠不足、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某种精神障碍的症状组成部分。? (二)治疗 1. 失眠症 (1)病因治疗 (2)心理治疗:主要方法。 认知疗法矫正错误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身心; 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改善睡眠质量。 四、诊断与治疗 (二)治疗 1. 失眠症 (3)药物治疗:建议短期使用,避免长期用药,一般以1~2周为宜。 常用药主要为苯二氮?类:入睡困难者用超短效类;夜间易醒者用短效或中效药物;早醒者用中至长效类药物。 顽固性失眠:药物联用心理治疗; 慢性失眠:长期用药则疗效减弱,并可致药物依赖。 四、诊断与治疗 (二)治疗 2. 嗜睡症 主要为对症治疗 首先消除发病的诱导因素,可适当给予中枢神经兴奋药。小剂量开始,并及时停药。 其次可辅以支持疗法和疏导疗法,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 白天主动安排短时小睡,可减少甚至终止嗜睡症发作 四、诊断与治疗 第二节 护理程序的应用 一、护理评估 1. 健康史 收集病人的健康资料。 2. 身体状况 ①睡眠异常表现; ②主观睡眠质量评估; ③有无自主神经症状; ④多导睡眠监测仪:客观评价睡眠质量、进入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睡眠各期的情况。 第二节 护理程序的应用 一、护理评估 3. 精神症状评估 ①是否有焦虑、恐惧、抑郁等精神症状; ②对睡眠的认知,是否有过高的期望值; ③有无其他精神障碍。 4. 心理社会评估 ①有无诱导失眠的社会事件 ②性格特征 ③生活习惯 睡眠型态紊乱 与心理社会因素、睡眠环境改变、 药物影响等有关。 2. 疲乏 与失眠、异常睡眠引起的不适状态有关。 3. 焦虑 与睡眠型态紊乱有关。 4. 无能为力感 与长期处于失眠或异常睡眠状态有关。 5. 绝望 与长期处于失眠或异常睡眠状态有关。 二、护理诊断 病人能认识失眠的原因,逐渐学会消除这些因素,在 护士的指导下重建规律、有质量的睡眠模式。 2. 病人能认识到焦虑情绪是引起疲乏的主要原因之一,能 在疲乏时坚持从事日常活动,以保证夜间睡眠质量。即 进入白天日常活动-夜间上床睡觉的循环规律。 3. 病人能通过谈话、书写、绘画等方式表达焦虑情绪,学 会缓解焦虑的行为疗法。 4. 病人能通过与护士、家属交谈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消除任何消极、放弃或自我伤害的想法。 三、护理目标 (一)针对失眠的护理 心理护理 (1)护患关系: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 (2)消除失眠的诱因:帮助病人了解自身失眠的主要原因并指导其解决方法。 (3)支持性心理护理:通过倾听、同理、陪伴等支持性心理护理技术,让病人感到被接纳、被理解。 (4)认知疗法:①对睡眠保持符合实际的期望;②白天发生的不愉快不归咎于失眠;③不试图入睡;④不给睡眠施加压力:⑤一夜睡不好后不会悲观;⑥学会接受睡眠缺失的后果。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