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及人本主义理论-冬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理学教研室 陈端颖 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学教研室 陈端颖 影响整个人类,改变现代思想的只是三个犹太人: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和爱因斯坦。 ——萨特 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紧闭,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弗洛伊德 一、心理结构理论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潜伏的概念和经验,我们无法觉察到。无意识中包含了各种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以及相关的欲望,同时它也储藏了很多以往的情感经验。由于这些东西无法直接得到满足,人们就通常采用压抑的办法使它们变成无意识的东西。 前意识:目前未被注意,但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层面的记忆和经验。 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各种本能要求或创伤性经验,被迫乔装改扮,以各种变相的方式出现来获得间接的满足。 心理病态、躯体病态 二、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在1923年发表了他的著作《自我与本我》,从而正式建立了他的人格构成理论。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所构成的。 1、本我(id) 本我是人格初始系统,刚出生的婴儿完全处于本我的状态。 本我是精神能量的主要来源及本能的栖息地,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 快乐原则:本我不能忍受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所造成的紧张,它要求即时满足生理需要以消除紧张,获得快乐。需要的满足不受理智和逻辑的约束,不具有任何价值、伦理和道德因素。 2、自我(ego) 满足人的长远需要,而从事合适的环境活动,以满足需要。 现实原则:推迟能量的释放,直到真正满足需要的对象被发现和产生为止。 最终还是引向快乐。 3、超我(superego) 超我是人格中代表良心和道德力量的成分。 “道德原则”或“至善原则”:代表理想,追求完美,关心行为的好坏与善恶,要求为至善至美而奋斗。 超我是从儿童经验到的父母的奖励惩罚模式内化而来的,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 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精神病和人格异常。 自我防御机制 压抑 投射 合理化 替代 拒绝 升华 反向生成 弗洛伊德的小屋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理论共识 强调人的责任 强调“此时此地” 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 强调人的成长 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关于精神疾病的见解 精神疾病是一种缺乏症,病人无能力认识并满足自己人皆有之的需要。马斯洛十二年临床实践及二十多年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精神症是由于病人得不到安全感,得不到尊重与承认,没有一种归属感造成的。 如果童年缺失了某种基本需要,那么成年后,你可能象一架高强度的聚光灯,努力去寻找你缺失的需要,缺失得越厉害,找寻得也越厉害。 案例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公司职员,已婚,有一子。 案例介绍:求助者出生在农村,曾因家庭负担过重被送亲戚家抚养。一直觉得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很自卑。求助者学习成绩优异,考上省城的大学。上学后人生地不熟,经常到学校附近的网吧,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两人经常一起聊天,产生了依恋感。毕业后求助者又与他偶遇,觉得很有缘分,便很快结婚。丈夫比她大十三岁,因无固定工作,婚后生活比较拮据。后来为生活琐事经常发生争执。丈夫脾气暴躁难以沟通,还经常打骂她。常常半夜两三点才回来,还经常发火。求助者除了去公司就是回家,每晚丈夫半夜回来还要吵闹,最近三周睡眠质量差,白天还要继续工作。这使她极度痛苦,经常胃疼。已经无心共同生活下去,但又觉得孩子还小,担心孩子今后的成长。为此,度日如年,有时甚至觉得还不如死了。不知该怎么办前来求助。 三、卡尔·罗杰斯的研究 自我概念 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随着儿童与外界进行更为广泛的相互作用,儿童开始形成了他是谁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所做出的反应,又继而发展了一种自我表象的连贯模式。 自我概念与自我实现 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自我概念为自我实现提供了方向。 儿童受关怀和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