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免疫学(经典讲解)ppt课件.ppt

发布:2018-07-22约2.02千字共4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二章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allergy)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或过敏原 抗体称为变应素;完全变应原 异种血清、蛋白质、花粉、微生物、寄生虫等 不完全变应原 药物、青霉素等 过程: 1.第一阶段: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初次免疫应答 ? 产生免疫物质(Ab或Td)? 机体处于 处于敏感状态。 2.第二阶段: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 作用到Ab或Td ? 发生症状。;变态反应分型;第一节 I型变态反应;吸入性变应原 花粉 尘螨或其排泄物 真菌或其孢子 动物皮屑或羽毛;一、参与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二、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 2、反应阶段 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使之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生物活性介质: 组胺,缓激肽,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 3、效应阶段 是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 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粘膜腺体分泌增加。 ;;; ; ;生物活性介质作用部位及症状 ? 皮肤: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 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等 ? 消化道:过敏性胃肠炎 鱼、虾、蟹、蛋、奶等食物及饲料等 ? 呼吸道:支气管痉挛,过敏性鼻炎等 花粉、尘螨、真菌、毛屑、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等。 ? 全身性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Pollen (花粉);四、I 型变态反应的防治原则;变应原的皮试;第二节 II型变态反应;1、 II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 ;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一);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二);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三);;3、临床常见的I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第三节 III型变态反应;一、II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 ; ;I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二、特点 1、由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引起 2、有补体、中性粒细胞等参加 3、以血管炎和组织损伤为特征;; 第四节 Ⅳ型变态反应;一、发生机理 第一步: 初次Ag? 机体? 细胞免疫应答? Th1(Td) 第二步: 再次Ag? 机体? Th1? 多种淋巴因子? 大量吞噬细胞集中于Ag存在部位,引起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二、特征 1、再次进入Ag后出现症状慢(48-72h) 2、出现局部炎症 (单核细胞浸润、组织变性、坏死); ; ; 三、常见疾病 1、传染性变态反应(胞内菌引起) 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肺结核 结核菌素试验——奶牛结核病检疫 结核菌素(核杆菌裂解提取物)0.lml注入 奶牛颈侧皮内—72h注射部位出现红肿 或0.lml滴入奶牛眼结膜囊内—15-18h眼流脓性分泌物; 2、变态反应皮炎 变应原:油漆、染料、农药、塑料、果汁等 人、动物皮肤皮炎(红肿、奇痒、水疱) 治疗: (1)查出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2)对症治疗:消肿、止痒、抗局部感染 3、同种异体组织移植排斥反应 控制排斥: (1) 组织配型;(2) 用免疫抑制药物抑制受体的免疫功能; 小结:变态反应分为四型 ? I型变态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是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再次接受相同变应原刺激后,通过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 ? Ⅱ型变态反应是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 ? Ⅲ型变态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血管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 ? Ⅳ型变态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速发型变态反应: I、Ⅱ、Ⅲ型 迟发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