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经典讲解)图文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 血管炎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 1.补体的作用 2.中性粒细胞 3.血小板的作用 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吸引中性粒细胞。 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损伤。 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导致局部充血水肿。 二、特点 1、由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引起 2、有补体、中性粒细胞等参加 3、以血管炎和组织损伤为特征 三、常见疾病 1、血清病(全身性Ⅲ型变态反应) 一次注射大量免疫血清后10天左右,全身反应。 皮肤红斑、水肿、寻麻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发热、蛋白尿、中性白细胞减少)几天后自行消退 2、多种传染病表现 皮疹、关节炎、眼炎、皮炎、肾小球肾炎 治疗:用抗菌药等消灭病原(Ag) 第四节 Ⅳ型变态反应 Ⅳ型变态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24小时后,引起的以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一、发生机理 第一步: 初次Ag? 机体? 细胞免疫应答? Th1(Td) 第二步: 再次Ag? 机体? Th1? 多种淋巴因子? 大量吞噬细胞集中于Ag存在部位,引起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二、特征 1、再次进入Ag后出现症状慢(48-72h) 2、出现局部炎症 (单核细胞浸润、组织变性、坏死) 三、常见疾病 1、传染性变态反应(胞内菌引起) 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肺结核 结核菌素试验——奶牛结核病检疫 结核菌素(核杆菌裂解提取物)0.lml注入 奶牛颈侧皮内—72h注射部位出现红肿 或0.lml滴入奶牛眼结膜囊内—15-18h眼流脓性分泌物 2、变态反应皮炎 变应原:油漆、染料、农药、塑料、果汁等 人、动物皮肤皮炎(红肿、奇痒、水疱) 治疗: (1)查出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2)对症治疗:消肿、止痒、抗局部感染 3、同种异体组织移植排斥反应 控制排斥: (1) 组织配型;(2) 用免疫抑制药物抑制受体的免疫功能 小结:变态反应分为四型 ? I型变态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是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再次接受相同变应原刺激后,通过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 ? Ⅱ型变态反应是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 Ⅲ型变态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血管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 ? Ⅳ型变态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速发型变态反应: I、Ⅱ、Ⅲ型 迟发型变态反应: Ⅳ型 各型超敏反应特性比较 IgE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分 型 I 型速发型 机 理 IgM/IgG 补体 NK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II 型 细胞毒型 III 型 免疫复合物型 APC Th1/Tc细胞 巨噬细胞 IV 型迟发型 参加成分 IgM/IgG 补体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机体致敏 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 FcεRI交联导致脱颗粒 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 抗体与自身抗原靶细胞结合 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CDC)增加巨噬细胞等调理吞噬作用NK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中等大小IC沉积血管壁, 激活补体, 激活嗜碱性粒、中性粒细胞 使血管透性增加,溶酶体释放,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 APC将抗原提呈给T使之致敏 Th1释放细胞因子激活MΦ MΦ释放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 Tc直接杀伤靶细胞 常 见 病 例 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花粉症过敏性胃肠炎 溶血性贫血、 血细胞减少症 、 新生儿溶血、 移植物超级排斥反应 局部Arthus反应 、血清病 、 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传染性IV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移植物排斥反应 复习题 变态反应的概念 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