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摘 要: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普遍不强,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在选择职业时普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了一些深层次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87-0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通过对自身个性特质,兴趣爱好等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测定、分析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过程[2]。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普遍不强,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在选择职业时普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随着社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要想成功的实现就业并有好的就业质量,就应该在大学期间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良好的生涯规划可以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加压,树立成功的信念,提升职业竞争力。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根据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高校毕业生人数2003年为212万,2011年增长到660万,增加了448万,增幅达211.1%,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80万[3]。然而,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率近年来持续大幅下滑,从2003年的81%降至2009年的55%,降幅达26%,超过全国平均数18%,直到2010年才有所回升,上涨到71.2%,与全国平均数76.6%[4]相比还有5.4%的差距。调查还显示,有48%的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更换工作的接近54%;45%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把第一份工作仅仅是当做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3.5%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仅有21.3%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两个因素。这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找如意工作更难的现象,使在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中的“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进而对当地中学的就学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也表明当前的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有待改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成熟。
二、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一)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盲点,职业目标模糊
首先是受以前计划经济模式以及大学生“包分配”等就业模式影响,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停留在上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的错误观念,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就可以放松了,将“上了大学就可以享福”作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主要教育内容。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不知道进入大学还要努力学习,更不知道要在大学期间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也为其今后就业难埋下伏笔;其次是由于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按家长意愿填报高考志愿,忽视了自己的兴趣。据调查,有25.6%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导致所学非所用;第三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上普及广,但深度普及不够。这就直接造成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了解较少,规划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都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对于将来的职业目标也很模糊,而当他们真正遇到这方面的困惑时,自然在学校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
(二)职业指导者比例失调专业化不足,教育内容空洞
一是职业指导师人员比例严重失调。目前中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人才极少。以在高校职业咨询开展得较好的广西财经学院为例,职业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万分之十,其中包括部分兼职人员,实际比例为万分之六,而在香港和国外,职业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二是学校指导理念不清晰,仅满足于提高就业率。很多学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理念不清晰,经常将其与就业指导工作相混淆,仅仅是迫于提高就业率的目的,才在对毕业班进行就业指导时,顺带一些职业规划知识的指导。三是许多高校专业职业规划师稀缺,职业规划教育大多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辅导员来完成,而这些指导者本人基本都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许多大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个别咨询和指导,不能从客观现实出发设计自己的人生规划、及早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四是职业规划教育内容空洞,流于说教,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多数职业指导老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形式单一,流于形式,难以开展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