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报告: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ocx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一、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课题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类型:应用研究
课题负责人:张华
主要成员:李明、王丽、赵强、孙鹏
课题申报时间:2022年3月
预计完成时间:2024年12月
二、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大量儿童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可能会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当这些留守儿童成长为大学生时,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如人际交往困难、情感表达障碍等。因此,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关于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感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而国内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未来研究的趋势将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路径和干预措施。
四、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旨在探讨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内容包括:
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现状;
探讨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因素;
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路径;
评估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路径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路径
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具体研究路径如下:
文献综述:查阅国内外关于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文献,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表,对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社会情感能力现状;
访谈:对部分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其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需求和困难;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构建路径:基于以上研究,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路径;
评估有效性:对构建的路径进行评估,检验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形式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包括:
形成一份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现状的调研报告;
提出一份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路径方案;
发表一系列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学术论文;
举办一次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学术研讨会。
七、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与人员分工
本课题的研究进度安排如下:
2022年3月-2022年6月:完成课题申报、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设计;
2022年7月-2022年12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
2023年1月-2023年6月: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的路径;
2023年7月-2024年6月:评估路径的有效性,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2024年7月-2024年12月:举办学术研讨会,总结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分工如下:
张华: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的整体规划、进度安排和协调工作;
李明:负责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设计和数据分析;
王丽:负责访谈和案例分析;
赵强:负责构建路径和评估有效性;
孙鹏:负责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预算与设备需求
本课题研究的经费预算如下:
调查问卷和访谈费用:10,000元;
数据分析软件费用:5,000元;
学术论文发表费用:8,000元;
学术研讨会费用:12,000元;
其他费用:5,000元。
本课题研究的设备需求如下:
电脑:2台;
打印机:1台;
摄像机:1台;
录音笔:2支。
九、参考文献
[1]张华.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21,42(2):45-50.
[2]李明.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3):678-685.
[3]王丽.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心理健康导刊,2019,28(4):321-324.
[4]赵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24(2):78-82.
[5]孙鹏.留守儿童情感表达障碍研究[J].心理学报,2020,52(5):699-706.
教育科学规划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