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物理波的能量,波的干涉衍射分析.ppt

发布:2016-03-26约2.09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例2(习题册P47-31) S1和S2是波长均为λ的两个相干波的波源,相距3λ/4, S1的相位比S2超前π/2.若两波单独传播时,在过S1和S2的直线上各点的强度相同,不随距离变化,且两波的强度都是I0,则在S1、S2连线上S1外侧和S2外侧各点,合成波的强度分别是() 一、波的能量和能量密度 波的传播伴随着振动能量的传播。 有一平面简谐波 质量为 在x处取一体积元 振动速度 9-3 波的能量 动能为 作业:P71 9-9,9-10 预习:§9.5和§9.6 体积元的弹性势能为 体积元内的总能量为: 1)在波动的传播过程中,任意时刻的动能和势能不仅大小相等而且相位相同,同时达到最大,同时等于零。 结论 2)在波传播过程中,任意体积元的能量不守恒, 和相邻的体积元之间有能量交换。 能量密度 单位体积介质中所具有的能量。 平均能量密度 一个周期内能量密度的平均值。 (2)体积元不断从后面的介质中获得能量而又不断地把 能量传给前面的介质,平均来说,介质中无能量积累。 (1)尽管体积元中的机械能不守恒,但能量密度在一个 周期内的平均值(平均能量密度)却是常量, 说明 能流:单位时间内通过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某一截面的能量。 二、波的能流和能流密度 平均能流:在一个周期内能流的平均值。 平均能流密度(波的强度):单位时间内 通过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平均能量。 平面波在均匀不吸收能量的媒质中传播时,其振幅在传 播过程中保持不变 通过S1和S2面的平均能流应该相等 所以,平面波振幅相等。 证明: 1)平面波 所以振幅与离波源的距离成反比。如果距波源单位距离的振幅为A则距波源r 处的振幅为A/r 由于振动的相位随距离的增加而落后的关系,与平面波类似,球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球面波在均匀不吸收能量的媒质中传播时,其振幅与离波源的距离成反比。 2)球面波 通过S1的平均能流等于通过S2的平均能流 三、波的吸收 波在实际媒质中,由于媒质总要吸收部分能量,波的机械能不断减少,波强亦逐渐减弱。 实验指出:当波通过厚度为dx的一薄层介质时,若波的强度增量为dI(dI0),则dI正比于入射光的强度I,也正比于媒质的厚度dx, 波强的衰减规律: §9—4 波的衍射 干涉 一、惠更斯原理 波的衍射 媒质中波前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是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一时刻这些子波的包迹就是新的波前。 球面波 时刻的 波面 t 时 刻 的 波 面 平面波 t 时 刻 的 波 阵 面 时刻的 波面 对现象的解释 1)从某时刻的波阵面得到下一时刻的波阵面 2)解释衍射现象 衍射--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传播方向 发生改变,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的现象 “室内讲话,墙外有耳” 水 波 的 衍 射 不足:不能解释波的强度及为什么只考虑向前传播的波。 说明: 振动的叠加仅发生在单一质点上 波的叠加发生在两波相遇范围内的许多质点上 能分辨不同的声音正是这个原因 注意:只有当波强较小时,波的叠加原理才成立 线性波:满足叠加原理的波 非线性波:不满足叠加原理的波 1)几列波相遇之后仍然保持它们各自原有的特性, (频率、波长、振幅、振动方向) 2)在相遇区域内任一点的振动,为各列波单独存在时 在该点引起的振动位移的矢量和。 二)波的叠加原理 三、 波的干涉 (牛顿环) 干涉现象--满足一定条件(相干条件)的两列波相遇时,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有的地方振动始终减弱的现象 (波动的特征之一)。 同频率、同振动方向、相位相同或 相位差恒定 相干条件: 满足相干条件的波源称为相干波源。 设有两个相干波源S1和S2发出的简谐波在空间p点相遇。 在p点的振动为同方向同频率振动的合成。 P S1 S2 ? ? 传播到p点引起的振动分别为: 合成振动为: 相长干涉 相消干涉 (1) 振幅大小随空间位置而不同,有的地方加强,有 的地方减弱 讨 论 (2) (3) 当两相干波源为同相波源时, 相长干涉 相消干涉 ? 称为波程差 (1) (2) 相干条件为 例9-3 位于A、B两点的两个波源,振幅相等,频率都是100赫兹,相位差为?,其A、B相距30米,波速为400米/秒,求:A、B连线上因相干干涉而静止的各点的位置。 解: 由已知条件得: A、B两振动相位差为π 设P到A,B的距离为rA,rB 讨论 1)若P点在A点左侧, 2)若P点在B点右侧, 3)若P点在A、B两波源之间, X B A P P P 则rB-rA=3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