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论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建设.docx

发布:2017-01-26约2.08万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建设 摘要: 对于李鸿章的功过评价是长期以来人们争论的话题,自李鸿章去世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数十年间,人们对他的评价毁多誉少。建国后,在极“左”思潮的影响 下,晚清洋务运动遭到严厉批判,史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成全盘否定趋势,但随着人们思想的觉醒,李鸿章对于中国近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才逐渐显现出来,这也是他在从政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 洋务运动 近代化 评价 时间似乎要倒回到1901年的11月7日,李鸿章就死在这个冬日,正是德宗光绪27年,也是辛丑条约签订的那一年。李鸿章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清政府的大厦还在继续的倒下去。 李鸿章以一文职人员,投身军旅,曾在多个地方担任总督,主管清廷外交与军事长达二十余年之久,还曾代表清廷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于此同时,他还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史学家还往往将其与曾国藩、左宗棠并列,称之为“同光新政”开创者,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李鸿章去世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数十年间,人们对他的评价毁多誉少,中法之战不战而败,甲午一战水师倾覆,《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丧权辱国,使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千古罪责加于一身,他也曾挣扎过,但条约如果他不签还有别人来签,战争如果他不打也有别人来打,这也许是李鸿章个人的悲剧,但是,在那个“天子圣明”“只有臣错无主错”的封建时代,李鸿章成为替罪羊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但是,他所具有的胆识,才干,维新意识,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的极大兴趣,又重塑了他这一位为中国近代化建设拉开序幕的开拓者。 从事近代化建设是李鸿章政治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创中国近代军事工业 李鸿章出身科举,是封建士大夫,所以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必不能超出他的局限,但在当时的官僚中他也算是开明之士。他清楚地看到了一个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封建王朝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弱点——技术,此时,中国的技术早已远远落后于西方,正是因为这点,兴办洋务开始在李鸿章的思想中萌生。 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基地,在此曾有众多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建立中国近代造船工业是李鸿章的一贯主张,他曾在致函曾国藩时表示“兴造轮船实自强之一策,于是在李鸿章的支持与直接指导下,江南制造总局不断排除保守势力干扰,克服经费不足,在十余年中制造了8艘中国式轮船。李鸿章关于中国必须建立近代造船工业的主张,符合世界潮流与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对加强中国海军建设,迫使日本帝国主义者不敢再19世纪80年代贸然发动侵华战争期起了一定作用,同时,中国独立自主地建造船舰对激励人民爱国主义情感,增进自立自强信心具有重大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军火武器主要是从国外购买,资产大量外流,李鸿章对这一现状深感担忧,他曾经指出:”制新式器械,不必取资外洋,实为自强根本之计”。对此,江南制造总局率先设立了炼钢厂,标志了近代钢铁工业的开端。 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是李鸿章在开创近代工业的成就中尤为瞩目,其次,他还参与建立了金陵机器制造局,主要研发枪支弹药,供援前线:扩建天津机器局,主要生产军火武器,而且也开始制造民用机具和轮船等等。 (二)创建轮船招商局 在中国轮船制造业逐渐强盛起来之时,英国与美国的航运公司已开始蓄谋垄断中国航运业,李鸿章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决定创建轮船招商局,打击外国期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但当时的中国,保守势力强大,他们敌视并疯狂反对中国社会出现的任何新生事物,并且传统的中农轻商的思想牢不可破,所以,李鸿章在招商局内受保守派的攻击,外遭英、美轮船公司打压的情况下,毫不气馁,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全力支持招商局,终于使得招商局冲破阵阵惊涛骇浪,绕过各种暗礁险滩,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取得了较大成就。李鸿章开创中国近代轮船运输产业,功不可没。 (三)揭开中国自行建设铁路的序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位便于在华推销商品,掠夺原材料,向中国内地扩张侵略势力促进铁路器材销售,推动本国钢铁工业发展,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计划在中国修建铁路,但清朝统治者内部对修筑铁路有不同看法,封建顽固派视铁路为洪水猛兽,既反对外国人在中国修建铁路,也不赞成中国人自行修建铁路。虽然在朝中产生了严重分歧,但李鸿章认为西方列强一再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肯定对他们有好处,但会损害中国利益。随着外国侵略加剧,李鸿章深感中国交通之不便,调兵运饷迟缓,遂上书奕,但多次碰壁,识实物者为俊杰,当沙俄对朝鲜侵略日记猖獗,对中国东北造成直接威胁时,李鸿章看准了这一机会,再一次上奏清廷,建议修建铁路并获准,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李鸿章克服了人力,技术,竞争的压力,吸取西方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