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肝功能检查幻灯片.ppt

发布:2016-12-15约1.09万字共7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肝脏功能检测 第一节 肝脏的基本功能 肝脏是人体内的最大腺体 基本功能有物质代谢功能,分泌、排泄、生物转化及胆红素代谢等。 (一) 代谢功能 (二)生物转化作用 肝脏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过程对体内代谢产物及有毒物质进行生物转化,增加其水溶性以利排出体外。 (三)分泌与排泄功能 肝细胞分泌胆汁, 排泄代谢产物(如胆固醇、胆色素)以及药物、解毒产物。 第二节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第二节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二)血清蛋白电泳 [原理]血清蛋白为一胶体状物质,在高于等电点(PH8.6)的溶液中,血清蛋白均带有负电荷。由于各种蛋白质的分子量不同、所带电荷不同,在电场中的泳动方向及速度也不同。分子量小、负电荷多者向阳极泳动速度快;反之则慢。 (二)血清蛋白电泳 (二)血清蛋白电泳 (二)血清蛋白电泳 ⑴ 肝炎:发病早期或病情轻时,白蛋白可无变化;发病两周后或病情加重则表现为白蛋白、α及β球蛋白降低,γ球蛋白增加。球蛋白增高的程度与肝炎严重程度相平行;γ球蛋白长时间持续上升,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并向肝硬化发展的信号。 ⑵ 肝硬化:白蛋白减少, α及β球蛋白降低,γ球蛋白增加显著。 ⑶ 肝癌:与肝硬化相似, α1、 α2球蛋白常有增高,偶可出现AFP区带。 (二)血清蛋白电泳 (六)血氨测定 [原理] 来源:1、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生成氨。 2、肠内氨基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产生氨,血液中的尿素渗入肠道,经大肠杆菌分解作用生成氨 3、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氨。 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毒性。肝脏是唯一能解除氨毒性的器官,肝脏将氨合成尿素,是保证血氨正常的关键,严重肝损害时,如果80%以上肝组织破坏,氨就不能被解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积聚,引起肝性脑病。 (六)血氨测定 [参考值范围] 谷氨酸脱氢酶法 11—35μ mol/L [临床意义] 1.升高 ①生理性增高见于进食高蛋白饮食或运动后;②病理性增高见于严重肝损害(如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等)、上消化道出血、尿毒症及肝外门脉系统分流形成等。 2.降低 低蛋白饮食、贫血。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中分解破坏的产物。红细胞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代谢生成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经氧化作用,生成胆绿素,进一步被催化而还原为胆红素。 三、胆红素代谢检查 (一)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测定 [参考值范围] 成人 总胆红素 3.4~17.1 μ mol/L 结合胆红素 0~6. 8 μmol/L 非结合胆红素 1.7 ~10. 2 μmol/L [临床意义] 1.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及演变过程 STB17. 1但34.2 μmol/L 为隐性黄疸。34.2—171 μmol/L 为轻度黄疸。 171—342 μmol/L 为中度黄疸。 342 μmol/L 为高度黄疸。 2.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病因 溶血性黄疸通常 85.5 μmol /L, 肝细胞黄疸为17.1—171 。 不完全性梗阻为171~265 μmol /L。 完全性梗阻性黄疸通常 342 μmol /L。 [临床意义] 3.总胆红素,结合及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程度判断黄疸类型 总胆伴非胆明显增高提示为溶血性黄疸, 总胆伴结胆升高为阻塞性黄疸, 三者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临床意义] 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 CB/STB20% 提示为溶血性黄疸, 20% ~ 50%之间 为肝细胞性黄疸, 50% 为阻塞性黄疸。 (二)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原理] 血液中CB浓度超过肾阈值(> 34.2 μmol/L )时,即可由尿中排出。 [参考值] 正常人尿中含微量胆红素(约为3.4 μmol/L ),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肝细胞性黄疸时,尿内胆红素中度增加;阻塞性黄疸时,尿内胆红素明显增高;溶血性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