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分布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教研室 2009年4月 实验内容(五) 细菌分布实验 药敏实验 抗酸染色 标本片观察: (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杆菌、 枯草芽胞杆菌(类炭疽)、炭疽串珠) 目的要求 掌握细菌的分布实验方法 掌握药敏实验技术、抗酸染色技术 掌握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枯草杆菌、炭疽芽胞杆菌串珠实验。 一、细菌的分布实验 (1)空气细菌检查 材料:培养基,普通琼脂平皿 (2)皮肤(其他物品)消毒前后的细菌检查 材料: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75%酒精棉球, 2.5%碘酒棉球,无菌棉棒 (3)自来水中的细菌检查 材料:培养基,无菌棉棒,酒精灯 (1)空气细菌检查方法 各实验组取普通琼脂平皿培养基1个,放在实验桌、水池等处,打开平皿盖,暴露于空气中,采样时打开平皿盖并将其反扣于旁边,10min后盖上,并在平皿底部做好标记,注明检查地点,班组,姓名等. 将平皿放37℃培养箱培养24h后取出观察结果,并计算菌落数目,描述菌落特征。 (3)自来水中的细菌检查 在1个平皿底部做好标记。 用酒精灯对水管口灭菌,拧开水管开关放水15S。 取一支无菌棉签蘸取自来水,将该棉签涂布于标有消毒前的无菌琼脂平皿表面,作来回划线,注意勿划破琼脂表面。 将平皿于37℃、24h培养后取出观察平皿表面有无细菌生长,描述菌落特征。 细菌分布实验实验结果 二、药敏实验 材料: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抗生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 二、药敏实验 步骤: 1、在培养基平皿上做标记。 2、接种;用棉签分别沾取菌液(G+,G-)均匀分别涂布于2个平皿上。 3、贴药片;镊子灭菌取药片放置于平皿上的标记 位置,再灭菌后可取另一药片放置。 4、37℃,过夜培养,观察结果。 药敏实验结果 三、抗酸染色 材料: 标本:卡介苗 染液:石炭酸复红,3%盐酸酒精,美蓝 器具:同革兰氏染色 三、抗酸染色步骤 三、抗酸染色步骤 2、染色包括初染、脱色、复染三步。 四、标本片观察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枯草杆菌 炭疽串珠 炭疽串珠实验结果标本片 实验报告 记录细菌分布实验、药敏实验结果 绘制抗酸染色结果镜下图 绘制四张标本片镜下图 * * (2)皮肤(其他物品)消毒前后的细菌检查方法 在1个平皿底部做好标记,分为消毒前与消毒后两个区域。 取一支无菌棉签放入无菌盐水中浸泡,在管壁上挤干水后擦拭皮肤或其他物品,然后将该棉签涂布于无菌平皿消毒前区域,作来回划线,注意勿划破琼脂表面。 将皮肤区域或物品用碘酒棉球及酒精棉球涂擦消毒,另取一支无菌棉棒用消毒前所述方法取材,接种于标有消毒后的平皿区域。 平皿37℃、24h培养后取出观察表面有无细菌生长,比较消毒前后菌落数目,描述菌落特征。 消后 消前 其他物品 菌落特征 细菌分布 自来水 消后 消前 手指 空气分布 其他 颜色 透明度 隆起度 表面 边缘 形状 大小 菌落数目 二、药敏实验结果 ≦ 12 ﹤ 10 ≦11 ≦20 抗药 13-14 10-17 12-14 21-28 中度敏感 庆大霉素 (10ug/片) 氯霉素 (30ug/片) 链霉素 (10ug/片) 青霉素 (10ug/片) 纸片法抑菌环直径 药敏实验 大肠杆菌( G- ) 白色葡萄球菌( G+ ) ≧ 15 ﹥ 17 ≧ 15 ≧29 高度敏感 敏感标准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主要是分枝菌酸,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使其着色。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也不脱色。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三、抗酸染色原理 实验方法: 1、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涂片 干燥 固定 3、油镜观察 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干涸,加热5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2)脱色: 3%盐酸酒精脱色30’’~1’;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用水冲洗后用吸水纸吸干。 2、染色 1、涂片包括涂片、干燥、固定三步。 涂片 干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