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了解我国温度带、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 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教学重点 我国冬夏季气温原因教学难点 我国气温 复习 等温线的判读
合作探 究 一 气温和温度带
1冬季气温的分布
1.特征
2.原因 出示1月平均气温图
进行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引导学生回顾影响气温分布特征的原因。
出示大屏幕
引导学生分析正午太阳高
度角、白昼时间和地形地势对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影响原因。
教师小结
阅读教材
看图思考
小组讨论
看图思考
小组讨论
合作完成
合作
探究 2夏季气温的分布
1.特征
2.原因
出示7月平均气温图
出示问题组,指导学生自学完成
出示大屏幕正午太阳高度角、白昼时间和纬度的关系表格,组织学生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征的原因。
教师小结
读图析图
小组讨论
合作完成
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
合作完成
自主完成课堂演练 过渡 根据积温多少的不同,可以划分不同的温度带。 现在我们知道,不同地区的温度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积温也各不相同。
合作探究 3温度带
1. 积温
2.温度带名称及其位置
3..作物熟制及主要作物
出示大屏幕
引导学生读图
出示大屏幕
引导学生读图
理解识记
读图析图
指图记图
阅读表格
理解识记
指图说明某地形区所属的温度带
自主完成看谁最棒题
二 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过渡 比较不同地区建筑物差异 降水差异 板书 合作探 究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降水的主要特征。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 快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合作探 究
(一)降水的分布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2.原因 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进行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引导学生回顾影响降水分布特征的原因。
出示大屏幕
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原因。
教师小结
阅读教材
看图思考
小组讨论
看图思考
小组讨论
合作完成
完成课堂演练
合作
探究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
(1)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出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出示问题组,指导学生自学完成
出示锋面雨带的移动对降水季节变化特征的影响。
教师小结
订正答案 读图析图
小组讨论
合作完成
合作探究
(2)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出示北京1951年-1981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出示问题组,指导学生自学完成
出示季风环流对降水年际变化特征的影响。
教师小结
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
合作完成
过渡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可以划分不同的干湿区。 现在我们知道,不同地区的降水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湿度也各不相同。
合作探究 (二)我国的干湿地区
1. 划分依据
2.干湿地区名称及其位置
3.不同作物的分布
出示大屏幕
引导学生读图
出示大屏幕
引导学生读图
理解识记
读图析图
指图记图
阅读表格
理解识记
指图说明某地形区所属的干湿状况
课堂巩固 教师引导 自主完成练习 课外延 伸
完成相关的各种测试训练题
附:板书设计
中国的气候(一)
一 气温和温度带
1、冬季气温的分布
2、夏季气温的分布
3、温度带
二 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降水的分布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2、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
(1)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2)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二)我国的干湿地区
教学反思: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知识进行联系、拓展。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加强基础知识教学。通过课件音像动画的作用,让学生在视、听、记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是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巩固,还要学会整体地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形成对教材知识整体认知。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并且也要教给学生归纳和总结知识的方法。更要把学生已学习过枯糙乏味的内容,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喜欢愿意学。
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应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学生活动和自主学习为主题,教师以引导为主,把老师从过多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也应该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并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