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检测(八)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跟踪检测(八)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1.下列有关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直接生成NO2
②铵盐都不稳定,受热分解都生成氨气
③向Fe(NO3)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④实验室采用加热氯化铵固体,用碱石灰除去氯化氢的方法制备氨气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在放电条件下,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的是NO而不是NO2,NO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生成NO2,①错误;硝酸铵加强热时剧烈分解发生爆炸生成N2、NO2和H2O,②错误;向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酸性条件下,NO具有强氧化性,能把Fe2+氧化成Fe3+,同时自身被还原成NO,③错误;氯化铵受热易分解,冷却时又生成氯化铵,所以得不到氨气,④错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Cu2++2NO↑+4H2O
D.HNO3―→NO―→NO2,以上各步变化均能通过一步实验完成
解析:选A A项中加入Cu(NO3)2固体后,Cu和H+、NO发生反应:3Cu+8H++2NO===3Cu2++2NO↑+4H2O,该项不正确。
3.某同学探究氨和铵盐的性质,对相关实验操作及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室温下测定等浓度氨水和NaOH溶液的pH,比较氨水和NaOH碱性强弱
B.将氨水缓慢滴入AlCl3溶液中,研究Al(OH)3的两性
C.将蘸有浓氨水和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观察到白烟
D.加热除去NH4Cl中的少量NaHCO3
解析:选A 氨水的主要成分NH3·H2O是弱电解质,NaOH是强电解质,前者部分电离,后者完全电离,故通过室温下测定等浓度氨水和NaOH溶液的pH,可比较氨水和NaOH碱性强弱,A正确;由于NH3·H2O是弱碱,Al(OH)3不能溶于氨水中,故无法验证Al(OH)3的酸性,B错误;浓硫酸无挥发性,无法观察到白烟,C错误;NH4Cl受热也会分解,故不可采用加热法除杂,D错误。
4.碳和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所示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BaCO3
B.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BaSO4
C.在Z导管口可能有红棕色的气体出现
D.在Z导管口出现的气体中含有CO2
解析:选A 因为碳酸的酸性比盐酸的酸性弱,所以在BaCl2溶液中通入CO2,不能生成BaCO3沉淀,A错误;NO和洗气瓶中O2反应生成的NO2溶于水生成HNO3,HNO3将H2SO3氧化成H2SO4,因此有BaSO4生成,B正确;若O2不足,NO有剩余,则Z导管口可能出现红棕色气体,C正确;CO2未参与反应,D正确。
5.(2018·苏北四市期末)实验室用稀硝酸与铜反应制备硝酸铜晶体及NO气体,需经过铜与稀硝酸反应、收集NO、尾气处理、制取硝酸铜晶体四个步骤,下列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Cu(NO3)2和NO
B.用装置乙收集NO
C.用装置丙吸收尾气
D.用装置丁蒸发结晶制Cu(NO3)2·3H2O
解析:选C 用装置甲制取Cu(NO3)2和NO,生成的NO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A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NO易和O2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B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NO、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4NO+3O2+4NaOH===4NaNO3+2H2O,C项能达到实验目的;Cu(NO3)2溶液受热,水解生成的HNO3挥发,促进水解反应正向进行,Cu2+水解程度增大,最终得不到Cu(NO3)2·3H2O,D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6.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NH4Cl和NaHCO3都是常用的化肥
B.NH4Cl、HNO3和Na2CO3受热时都易分解
C.NH3和N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图中所涉及的盐类物质均可以水解
解析:选C NaHCO3不能用作肥料,A项错;Na2CO3很稳定,受热时不易分解,B项错;图中的NaCl是强酸强碱盐,不水解,D项错。
7.无色的混合气体甲,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 mL甲气体经过如图所示实验的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甲气体的组成为( )
A.NH3、NO2、N2 B.NH3、NO、CO2
C.NH3、NO2、CO2 D.NO、CO2、N2
解析:选B 由无色气体知一定无NO2,通过浓H2SO4体积减小,一定有NH3,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一定有N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