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建设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具体策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探究建设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具体策略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新时期宝贵的精神财富,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改革有着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娃娃抓起,应将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全面落实到小学素质教育中,让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得到全面发展。文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入手,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原则,根据教学需求和现实情况,提出了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细化,小学语文、思想品德、实践课程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阵地。教师需要在这些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学生内心,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行为标准和原则。在小学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并不能通过理论教育、重复强调等简单手段进行,而需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在一旁进行悉心教育,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本文以学生为本,详细阐释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华,概括为24个字:从国家层面看,需要做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需要做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需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小学教育领域中,教师需要从学生和教学现实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到具体教学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不能按照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角度进行思考,而是按照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进行逐渐渗透,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进思想。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钓鱼的启示》的故事向学生传递着诚信做人的思想,做到诚信才可以立足于社会;《桂林山水》《鸟的天堂》描写了祖国山河的自然风光,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颐和园》《长城》的精湛艺术展现着我国的民族智慧。这些文章和内容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爱国”“和谐”“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小学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触手可及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灌输教育
二、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新时期生活方方面面的高度总结,具有抽象性、总结性、统一性。如果教师单独地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内容则会空洞枯燥,没有任何说服力,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进行实例讲解。例如,在“校园环境以及周围环境调查”活动中,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区域的工作或者配合小组内其他成员完成整个活动中的某个环节。教师应该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活动的需求,注重向学生讲解“友善”抽象品质的具体运用,那些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帮助同学共同完成任务的属于友善行为,按照个人意愿、不顾他人感情的表现;那些属于不友善行为,其小组成果也会不理想。在这样鲜活的例子面前,?W会看到“友善”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想
2.实践性原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所能理解的真理和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的品质,必须以实践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小学教学中的实践包括探究知识、参与活动、交流沟通等,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每一步都可以归为具体的实践活动。简单地说,“胜不骄,败不馁”是正确的学习态度,每个学生都应做到进步不放松,退步不放弃。但是,部分学生却无法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无法让自己保持平和的求知心态。这些学生在经历了学习过程中的多次进步和退步后,只有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时,才可以体会到如何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也离不开学生的亲自实践,从错误的实践中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从成功的实践中寻找自己成功的原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最终有所收获
3.层次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与成年人相比是有差别的,如果按照成人的标准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显然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例如,对“法治”这一价值观点的讲解,教师应该从班级纪律、学校制度层面入手,要求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遵守学校和班级纪律,使其与其他同学共同接受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管理。如果因自己的错误对他人或者班级产生负面影响,就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此一来,学生就会以自己身边的例子为依据,将“法治”进行扩展,逐渐理解道路交通灯指挥交通、父母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等生活中各项规定,对“法治”形成直观、正确的认识。对于“和谐”这一价值观点,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做到团结同学,包容同学的缺点,与全班同学和谐相处,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并以这种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