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调查报告(一、当前农村群众思想形态中存在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调查报告(一、当前农村群众思想形态中存在的...
近年来,XX县始终把强化基层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精神家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能量相结合,有效地推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 当前农村群众思想形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波澜壮阔的灾后重建工作全面结束,发展振兴的万里长跑庚即全面展开,生活中伴生出现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样的孤独生活模式,出现了“两龄女童独守奶奶尸体”这样的“悲剧切片”时,灾区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诸多问题再次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是弱弱扶持,在强悍的二亿“流动大军”背景下,构成“史上最尴尬留守组合”,滋生的隐患多于解决的问题。
1、农村老人一旦服老,就用步入老境的心态,用吃老本的方式生活。在这样的人生阶段,他们缺乏学习动力,缺乏生活激情,能够从事的劳动有限,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教育孙辈的心理负担重、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此时,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孤独成为他们空巢状态下难以言表的负担。以60岁为标准,今年9月,我国老龄人口突破2亿,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问题更趋向多样性发展。
2、年幼的孩子来说由于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羽翼的庇护断绝了家庭亲情的滋养他们的安全与健康很容易受到侵害他们的心理与性格更容易发生扭曲。一是由于亲情缺位造成的人格不健全;二是学前教育缺位造成学业困难和自信较差;三是关爱缺位造成自卑等心理偏差。
(二)外出农民工在“流动”特性中构建了“多栖模式”,接受事物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辨别真伪存着较强的主观性,情绪宣泄存在着较强的破坏性。
1、外出农民工的“流动”特性决定了他们会在过程中携带较大的信息量,这些信息量如果不及时筛选过滤,会破坏原来成型的“三观”,在重塑过程中会更加大幅度地亲近负面观念。
2、环境塑造人,在拓宽自己接触面的过程中,外出农民工也在修正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甚至出现婚姻危机,出乎意料地改变自己的家庭结构,对自己周边,特别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造成未曾参与的忽视感和不可弥补的亲情伤害。
(三)随着地震“时间窗口”的远离,附着在地震灾区群众身上的抗震救灾精神品质正在慢慢消解褪色。
1、经历了十日抢险救人、百日安置群众、千日灾后重建,进入发展振兴的万里长跑。震后至今,经过了大灾和大爱的洗礼,抗震救灾形成的品质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但这样的精神随着时间正慢慢淡化、异化,甚至被部分怀疑和否认。
2、抗震救灾精神更适用于自然灾害的应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时代,地震灾区群众还没有成功塑造适用于当前的划时代精神品质。
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经验和措施
面对当前基层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亲人的错位、情感的缺位和精神的退位、信仰的出位”等形态各异的农村思想问题,XX县坚持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充分调动手边的公共资源和群众能量,群众精神怠惰时,做思想上的文艺兵;群众情感孤独时,做板凳上的贴心人;群众思想斗争时,做政策上的轻骑兵,真正“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想方设法为亲人复位,千方百计为情感补位,脚踏实地让精神升位,实事求是让信仰归位,实现了党群“零距离”、干群“一家亲”。
(一)架好“连心桥”,开通“服务器”,资讯下乡,“三化”联动,想方设法让亲人复位。
XX县全县4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1%,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0万人,他们背井离乡成为“流动大军”,为全县农村留下了留守儿童8000人、空巢老人4000人,这万余人的留守,不仅带给社会直面当下的负担,还留给社会面向未来的压力。“腰包稳定了,思想就能稳定”,XX县秉承“抓思想首先要提质扩面助增收”的扶农助农观念,及时架好“连心桥”,主动开通“服务器”,通过资讯传递和信息服务,推动“三化”联动的就业倍增效应,让县内务工人员留在本县或周边工作,竭尽全力让亲人在自己的主要社会身份上“复位”。
1、提早谋划,人勤春来早,XX县文化科技卫生理论“四下乡”立足“三农”惠农利民。
近年来,XX县通过不断尝试,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丰富为科技、文化、卫生、理论“四下乡”,并形成了“常下乡”、“常在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形式多样的“四下乡”活动,引领先进文化和先进科技进村入户、入心入脑。
基于这样的观念,在2013年的下乡活动中,赶科普大集、法律讲座、科技讲座、适用技术培训、送戏剧电影、送先进思想等陆续成为了下乡亮点。据不完全统计,仅1月15日至3月5日,由XX县县委宣传部牵头,联合纪委监察局、科技、卫生、计生等30多家单位开展的送文化、科技、卫生、理论“四下乡”活动分别走进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