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五).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五)
四、存在-实体论
“存在”一词是希腊语中系词“是”的中性现在分词,本来很普通,自从巴门尼德把它作为真理的对象加以研究以来,变成了一个众说纷纭、含义广泛的最高哲学范畴,甚至演变出一门长期支配西方哲学走向的学问──本体论。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就是这样的本体论。
存在论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从关于“存在”的讨论开始。在《形而上学》第五卷中,他对“存在”进行了“说明”, 区分出了两种意义的“存在”或“是”:“由于偶性的存在”和“由于自身的存在”。“由于偶性的存在”指某种属性偶然而不是必然地属于某一事物,例如,在“这个有教养的人在造屋”这句话中,“教养”和“造屋”对于“人”来说就是偶性,因为人不必然有教养,更不必然在造屋。“由于自身的存在”则指的是在本性上属于主体自身的东西。哲学不研究前一种存在,但要研究后一种存在。那么,后一种存在有那些呢?亚里士多德断言,它们就是范畴表所表示的那些,因为每一范畴都表示一种与之相同的存在方式。在《范畴篇》中,他列举并分别讨论了十个范畴,它们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时、所处、所有、动作、承受。在他看来,它们囊括了事物由于自身的所有存在方式。
第一哲学不可能也不应该研究所有的这些存在。对存在某一方面或部分的研究,是其他知识的事情,但对存在自身进行研究,即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则是其他学科无能为力的。所以,亚里士多德断言:“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27]这门科学就是第一哲学,亦即后人所说的“形而上学”。
“作为存在的存在”,是亚里士多德所特有的表达句式“作为X的X”中的一种,起强调作用,类似于柏拉图的习惯句式“X自身”。所谓“作为存在的存在”,指存在本身而不是存在的表现或部分。虽然“存在有多种意义,但全部都与一个本原相关”。[28]这个本原,作为“存在”其他意义的依据和支撑者,作为存在背后的那个存在本身,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实体”。“尽管存在的意义有这样多,但‘是什么’还是首要的,因为它表示实体。……其他东西被称为存在,或由于它们是这种存在的质,或由于是它的量和规定,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29]
这样,亚里士多德就从关于“存在”的一般性讨论,深入到了对一种特殊存在──“实体”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建立了他的实体学说。
实体论
“实体”一词的希腊语原文是ousia,与to on一样源出于einai,系阴性现在分词。ousia 除有“实体”之意外,还有“本质”之意。[30]作为其哲学的一个核心性范畴,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论述很多,主要集中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第五、七、十二卷中,由于角度不同,观点的差异也很大。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制定判断实体的五条标准,区分出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从而提出了他最初的实体学说。[31]这五条标准是:
第一条:“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不述说主体”,是从逻辑上讲的,指不充当宾词,而是主词:“不依存主体”,是从哲学上讲的,指不是主体的属性,而是主体自身。
第二条:“所有的实体,似乎都在表示某一‘这个’”。“这个”指单一的、个别的东西,亦即个体。实体的这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是单一的个体。
第三条:“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意思是说,性质、关系等范畴有对立面,如好与坏、上与下等,但没有什么能和实体对立。
第四条:“实体似乎无更多或更少等程度上的差别”。这不是说不同类别的实体之间无程度差别,而是说同一类实体的各个个体间无程度差别。
第五条:“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这是实体最为显著的特征,其他范畴则不具有。如某个人,他可以有时白有时黑,有时善有时恶,但却始终是同一个人。
依据上述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因为它最符合这五条标准。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和种是第二实体,因为一方面,它们基本上符合上述标准,可视为实体,但另一方面,其实体性却不如个别事物。譬如,它们可以述说主体,而且在表示某一“这个”时,也不如第一实体。在第二实体中,属概念比种概念更加具有实体性,因为它更接近第一实体。简言之,在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愈个别的东西实体性愈大,愈普遍的东西实体性愈小。这种常识性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感性实体论,虽不深刻但亦有其合理性,它不仅在逻辑学的概念理论方面有意义,在哲学上也与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根本对立的。柏拉图将作为普遍性共相的理念看作是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外并且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的客观实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个别的具体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普遍性的形式不可能与事物分离而独立存在。因此在“分离”问题上,亚里士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