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血库血液报废的原因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心血库血液报废的原因探析
摘要:目的 探讨中心血库血液报废的原因,以减少血液浪费。方法 对中心血库2011~2013年血液报废情况进行归类,对比分析,寻求血液报废的原因和减少报废率的有效方法。结果 2011~2013年报废的1345份血液制品中,最主要的报废原因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其次是脂血,接下来依次是梅毒、过期、破损、凝块等,因此究其原因主要的是检测不合格。结论 为了更好的利用好宝贵的血液,减少浪费,应该建立采血、检测、管理血液制品的合理有效的方法,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血液去救治更多的患者,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
关键词:血液;报废;报废原因
作为临床挽救患者宝贵生命的一种特殊物质资源的血液[1],目前迫切需要分析中心血库血液报废的原因,寻求解决办法,从而能够降低血液的浪费以及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宝贵的血液。本研究主要通过对中心血库2011~2013年血液报废情况进行归类,对比分析,探讨血液报废的原因,从而减少浪费,同时有助于中心血库能够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血液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中心血库2011~2013年1345份血液报废制品,其中报废信息主要来源于血液报废的记录资料,同时报废的血液符合《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与血液标准化》的标准。
1.2方法 所有献血者均在体检和血液初检合格后才进行的献血,其中每份血液体积为200mL。要对采集好的血液行复检,通过ELISA法检测血液是否存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HCV-Ab)、艾滋病抗体(HIV-Ab),使用TRUST法检测血液是否存在梅毒,检测的同时需要统计血液报废的原因。
1.3判断指标 若血液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即判为不合格[2]:①色泽异常:血液制剂呈现黄色、紫色等异常颜色;②脂血:血浆呈现为乳白色或者黄色;③絮状物:肉眼观察到血袋内存在絮状物;④凝块:肉眼观察到血液呈块状;⑤破损:血袋损伤或者出现渗血、漏血等情况;⑥过期报废:血液制品在出库之前已经过了保质期,引起血液报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用χ2检测计数资料,若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中心血库在2011~2013年血液报废情况经统计分析发现有1345份血液制品报废,其中2011年报废342袋,其中67份出现HBsAg阳性,121份出现脂血,27份过期报废,19份出现凝块,58份出现梅毒,。2012年报废564份,其中153份出现HBsAg阳性,107份出现脂血,119份过期报废,16份出现凝块,69份出现梅毒。2013年报废439份,其中211份HBsAg阳性,4份出现脂血,7份过期报废,8份出现凝块,71份出现梅毒。由上述数据可见不同年份间同样报废原因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结论
血液是一种独特的生物资源,虽然献血人数不断增加,但是让人意外的是血液报废率也随之增加。由于血液保存具有一定的时限,因此血液报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血液在血液的采集、运输和制备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报废[3],由此可见如何减少血液的报废率是血站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本组研究资料显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在2011年、2012年、2013年血液因HBsAg阳性出现的报废率分别为19.59%、27.13%、48.06%,呈现出上升趋势。我国乙型肝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4],因此对于身体较好的无偿献血者,初检时很难检测其HBsAg呈阳性,另外很可能是检测者没有根据说明书规定的操作进行,同时检测试剂灵敏度有待加强。②2011年、2012年、2013年血液因脂血出现的报废率分别为35.38%、18.97%、0.91%。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献血者可能没有很好的掌握献血前的注意事项,而在献血前一天食用了过多的油腻食物而导致血液制品出现脂血[5]。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宣传献血前注意事项,建议献血者至少在献血前一天不要过多食用油腻食物,可以食用比较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的饮食。除此之外,可以将脂肪含量不同的血液进行分类应用,如重度脂肪血用于红细胞的洗涤,中度脂肪血加工成为悬浮红细胞,而轻度脂肪血可以直接输给患者,通过不同分类使用来增加血液的利用度。③2011年、2012年、2013年血液因存在梅毒而出现的报废率分别为16.96%、12.23%、16.17%。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开放,因此当今社会性生活不断开放,但是随着不干净性生活的增加,梅毒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呈现出上升趋势。由于梅毒在献血者进行初检时查出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血液因为存在梅毒而导致报废的概率也不断增加。④2011年、2012年、2013年血液因为过期而导致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