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供需紧张原因研究和对策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液供需紧张原因研究和对策探析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14年来,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由于医疗用血量迅速增加,血液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大力发展团体献血、选准特定无偿献血宣传招募人群、建立无偿献血的激励机制、建立无偿献血各种队伍、灵活多样的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模式与措施和加强血站内部科学管理,可以解决血液紧张状况。
关键词 无偿献血 公共管理 分析 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14年来,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快速发展。全国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已从1998年5%左右,上升到2011年的99%以上。我国年自愿无偿献血人次从1998年32.8万增加到2011年的1232万,年采血量由年近1000吨增加到2011年的4164吨。但是,目前我国年人口献血率仍只有0.9%左右,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1,离世卫组织推荐的1%满足血液基本需求的标准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些数据说明我国无偿献血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无偿献血工作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无偿献血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现阶段我国无偿献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险体系日趋完善,人口老龄化,医疗新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医疗事业呈井喷式发展,临床用血需求年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10%~15%。但是,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经历十多年快速增长后,进入了平台期,血液供应紧张在全国范围内由局部性、季节性、结构性向广泛性、持续性蔓延,且呈现越来越严重的发展态势。要理性地看待无偿献血,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必经的痛楚现在同样困扰着中国的无偿献血事业。
血液供需紧张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人们分析“血液紧张”,往往归咎于:①《献血法》规定的献血年龄和献血间隔期不合理;②“无偿献血,有偿用血”,“献血容易,报销难”;③采供血机构疏于管理,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急需完善;④宣传覆盖面窄、公民担心献血影响身体;⑤无偿献血公益性也在遭受社会的质疑等等。
有些专家认为《献血法》规定的献血年龄和献血间隔期不合理。从生理角度来说,献血者的年龄范围可以进一步加宽,献血间隔期可以进一步缩短,但是,仔细分析,18~55岁这么宽的年龄段,献血人群仅占百分之几,又如何把快速增长的血液需求寄托在年龄55岁以上人的身上呢。而献血间隔期即使缩短一半,又有什么理由让百分之几的一年奉献两次的“献血英雄”,再增加到一年献四次,而其他百分之九十多的人群在一旁观看。
很多人质疑:献血者街头无偿献血,为什么患者在医院用血却需要付费。其实“无偿献血,有偿用血”的说法,偷换了概念,前者是指无偿献血者,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用血一定是免费的;后者是指未参加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根据《献血法》规定,后者也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具体收费标准也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而无偿献血者所捐献的血液,是无价的,已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对于“献血容易,报销难”的问题,目前从程序上来讲确实存在不太方便的地方,一般来说,用血者先行结清医院账单,然后带着献血证等相关个人证件以及医院用血证明、发票等,到血站进行报销。目前,由于全国采供血机构、以及采供血机构和医院之间网络尚未互通,给用血报销带来不便。这的确是采供血机构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献血者献血时,绝大部分是为献爱心,很少有人考虑以后用血可以报销。自然,这也不是供血紧张的主要原因。
采供血机构疏于管理,临床科学用血急需完善:2007年以来,卫生部连续5年对全国采供血机构进行督导,推动了采供血机构的快速发展,我国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国所有的血站都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血液的管理是非常严格,每袋血都会登记献血者的个人资料,采集到的血液如何使用等,供血部门也都有详细的档案记录。每袋血液用于哪台手术,哪位患者都是有据可寻。至于“血浆浇花”事件只是某个医院个别无良医生将报废的血浆浇花,虽然只是极个别不良现象,但对于整个采供血行业影响深远。不合理用血的情况在一些医院确实存在2。不少患者认为输血可以提供营养,有利于康复及伤口的愈合,医生在判断是否需要输血时,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对于介于可输可不输的情况时,选择输血的医生更多些。近年来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也加大了对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进行督查,临床用血正在趋于合理。当前,血液紧张也进一步规避了临床不合理用血。
公民担心献血影响身体、或被传染上疾病:有些人不愿意献血,也有出于安全的担忧。曾经发生在河南等地的一些因不恰当采血造成的艾滋病传播的案例,也增加了人们的疑虑,目前,无偿献血都是在采供血机构按照正常的渠道和途径,献血是非常安全的。现在,血站采血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采血由具有采血资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