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成绩提高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高三作文成绩提高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成员:何卉令 周明惠 赵蓓
课题组长:何卉令
研究时间:2010.9——2011.5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素来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不论在高考、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赋分都超过总分的三分之一。而目前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特别是针对高三毕业年级的学生,由于我校学生基础较薄弱,要在语文成绩上有所突破,作文成绩的提高可以说迫在眉睫。
传统作文教学结构模式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教学结构基本上是教师单边活动,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定向思维,其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严重地影响作文教学效率,难以发挥系统的整体的写作功能。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功能,就必须要有合理的教学结构。为此我们高三课题组进行了作文课题试验,尝试运用以教带学,依托课文,以练带动,内引外延,从写作技巧和资料推助,按照定题激趣——自主写作——讨论探究——修改完善——总结提高的新模式,从审题、入格、选材、语言四方面进行作文教学,以期提高作文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二、课题的理论假设
激活高三学生写作感情,培养学生选择作文素材的技巧,提高写作技能,大面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以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突出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立足高考大纲,依托课堂教学,切实提高高三学生的作文成绩。到了高三,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量的阅读积累,但由于他们自身的年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认识水平、写作经验及现行中学教育体制诸方面因素的限制,使他们很难系统地钻研和把握写作的各种写作规律,所以通过审题、入格、选材、语言四方面强化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2.以教带学,依托课文,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作文写作技巧。以练带动,内引外延,提升学生自主作文的得分率。1、进一步研究课题方案、制定课题研究计划2、学习有关高中理论资料
1.要使文章立意显豁,必须做到立意单一而集中。在写作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文章的中心都必须与命题的中心意思相合,并且文章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2.要使文章立意显豁,必须学会科学点题。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并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这样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明晰文章的脉络层次,清楚地了解作者的观点或主旨。点题的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3.具体文体应有特定的显豁立意的形式。不同的文体立意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议论文中表现为某种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成分,中心论点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在记叙性的文字中表现为某种感受或表象,明确的逻辑概括很少或比较含蓄,有时也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己的感悟。
(三)第三阶段:入格阶段
所谓“入格”,即让学生用既定议论文格式范畴作为作文基本架构,熟悉结构,让高三学生特别是大部分写作功底较薄弱的学生学会考场作文,在作文形式上能普遍得分。
技巧之一:结构最好模式化。一般来说,文章的主体结构可以简化为一个常数——那就是“三”。如,记叙类文章无非是讲故事,最佳的故事结构就是一波三折。譬如“三顾茅庐”、 “三打祝家庄”等都是。第一次,失败,一折;第二次,失败,又一折;第三次,成功,最后一折。形成这种结构模式是由读者的阅读心理决定的。第一折,读者有了阅读期待;第二折,阅读期待更加强烈;第三折,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因为总让读者期待下去,便会失去阅读兴趣。
技巧之二:段首句最好主旨化。一个段落主旨,最好放在段首句。也就是说,段首句应当体现该段主旨,引导思路。因为段首句是阅卷老师容易注意的地方,各段段首句写好了,一篇文章的脉络也就清楚了。
技巧之三:文章应该照应圆合。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创作时曾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技法呢?前面写作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交代,这就是所谓的“照应圆合”法。“照应圆合”,一般分以下几种:首尾照应;文题照应;对话照应;细节照应;悬念照应。
技巧之四:要培养写前拟制提纲的习惯。提纲的拟制过程,就是整理思路、完善构思的过程。这样做可以有效地理清思路,组织材料,避免十步九回头、前言不搭后语的毛病。
(四)第四阶段:选材阶段
1、2、3、进行课题研究课的活动,并进行理论总结。
(1)实现了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的转变。四步骤作文教学结构组成了输入信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