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期末复习内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原因与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举例和意义(构成五行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二)五行制化和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阐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根据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则与治法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二)相关脏腑功能:肺、脾、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机调畅的概念;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二)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之一);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
(四)固摄作用
(五)中介作用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血的运行: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
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和联系。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第五节 神
一、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三、神的作用: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
四、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血脉;藏神。
(二)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心包络
二、 肺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二)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主宣降。
(三)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 脾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运化;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三)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四、肝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疏泄;主藏血。
(二)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三)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肾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二)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三)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第三节 六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