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总结研究.doc

发布:2016-08-11约1.39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绪论 中医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①《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 成书时间:春秋战国 贡献:中医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 ②《难经》:贡献:补充《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发挥经络学说及针灸治疗理论,完善寸口脉诊的理论和实践。 ③《伤寒杂病论》: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 成书时间:东汉 著书人:张仲景 贡献: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④《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集东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收录药物365种。 辨证论治概念? 辨证论治,是指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根据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然后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和治法。 证的概念? 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病理生理变化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病变趋势及转归等病理本质。 病的概念? 是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相对固定的临床表现。 症的概念? 是患者的异常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发现的异常征象。 诊治疾病时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种方法。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概念?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或患者的体质差异,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因而治法就不一。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 第二章、阴阳五行 1、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指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2、阴阳属性的特征? ①阴阳的普遍性②阴阳的关联性③阴阳的相对性(⑴阴阳属性相互转化⑵阴阳无限可分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阴阳交合感应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4、五行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要素;“行”即运动变化。 5、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 火的特征:”火曰炎土”,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 金的特征:”金曰从革”,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 土的特征:”土爰稼穑”,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 水的特征:”水曰润下”,具有滋润、向下、寒凉、闭藏等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志 五体 五液 五华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怒 筋 泪 瓜 苦 赤 长 署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喜 脉 液 面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思 肉 涎 唇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悲 皮 涕 毛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恐 骨 唾 发 6、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㈠、五行关系之正常━━━相生、相克及生克制化 ①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②五行相克:克,有克制、制约、控制之意。 五行生克制化:制即克制,化即生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化中有制,制中有化,相辅相成,从而维持相对平衡和正常的协调关系。 ㈡、五行关系之异常━━━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①五行相乘: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从而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相克反映。(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②五行相侮: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向克制,又称“反克”、“反侮”。(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 五行母子相及:母子相及是五行相生关系的异常,包括母及子及子及母两种情况。 母及子:指五行中母的一行异常,影响到其子行,引起母子两行皆异常。其与相生次序一致。 子及母:指五行中 子的一行异常,影响到母行,引起母子两行皆异常。其与相生关系相反。 7、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㈠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适宜治则治法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培土生金法 滋水涵木法 金水相生法 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