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docx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初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兵圣”?
A.孙武
B.司马迁
C.张良
D.诸葛亮
2、以下哪项事件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推行郡国并行制
D.隋唐时期
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发明,不属于四大发明的是:
A、铁犁牛耕
B、造纸术
C、火药
D、指南针
4、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A、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D、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5、题干:以下关于夏朝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朝是由商汤建立的,都城在河南安阳。
B.夏朝是由大禹建立的,都城在河南登封。
C.夏朝是由周文王建立的,都城在陕西西安。
D.夏朝是由秦始皇建立的,都城在陕西咸阳。
6、题干:以下关于春秋时期“三家分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家分晋”指的是赵、魏、韩三家分割了晋国的领土。
B.“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战国时期的开始。
C.“三家分晋”后,赵、魏、韩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D.“三家分晋”是晋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流派?
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8、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A.推行郡县制
B.实施分封制
C.继续采用诸侯割据制度
D.沿用周朝礼仪制度
9、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戊戌变法10、以下哪项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A.民主
B.科学
C.民族主义
D.自由
11、下列哪一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儒家代表人物?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A.实行分封制
B.统一度量衡
C.发展封建制度
D.推广百家争鸣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材料: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军费2100万元;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阅读材料,列举《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简述《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京条约》的认识。
第二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内出现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这些学派之间的争鸣构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其中,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仁”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而法家则主张法治,认为国家应该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人民。这段历史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理想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
问题:
1、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什么?它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2、法家主张的治国理念是什么?为什么法家认为法治比德治更为重要?
3、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请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及其意义。
1、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爱与尊重,强调对他人的关怀以及遵循道德原则行事。“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础,也是实现个人品德完善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2、法家主张的治国理念是以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并认为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可以有效地管理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法家认为法治比德治更为重要是因为他们相信人性本恶,只有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和严密的法律体系才能确保国家稳定与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不同学派之间相互辩论、交流,促进了哲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繁荣发展。这一文化现象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还为后世提供了多种关于治国理政的思考路径,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是根据要求生成的“统编版历史初一上学期期中试卷”的“第二题”部分,包括完整的阅读材料和其后的三个小题及其答案:
第二题
阅读下列材料: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内出现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这些学派之间的争鸣构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其中,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仁”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而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