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道德与法治初一上学期期中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docx
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道德与法治初一上学期期中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以下哪种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A.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B.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C.在学校里爱护公共财物
D.在考试中作弊
2、以下哪项不属于法律的特征?
A.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法律依靠道德来实施
D.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在日常生活中,以下哪种行为体现了遵守公共秩序?
A、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B、在电影院看电影时不关手机
C、在交通高峰期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
D、在图书馆内随意乱丢垃圾
4、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A、言论自由
B、人身自由
C、宗教信仰自由
D、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5、以下哪项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A.小明在学校里捡到一部手机,交给老师处理
B.小红在网络上发表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
C.小刚在公园里喂鸽子
D.小李在图书馆里安静阅读
6、以下关于法治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法治就是人人都要守法,但法律是可以随意修改的
B.法治社会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C.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和尊重,但与个人行为无关
D.法治社会只需要法律的存在,不需要道德的约束
7、在日常生活中,以下哪种行为体现了尊重他人的权利?
A.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B.在他人发言时插话
C.遵守交通规则,让行于行人
D.在网络聊天中随意发表侮辱性言论
8、以下关于法律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法律是由道德规范演变而来的
B.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适用于所有人
C.法律是依靠个人自觉遵守的
D.法律可以随意更改,不受任何约束
9、下列哪项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A.张某在互联网上发表批评政府工作的文章
B.李某参加合法的政治集会
C.王某非法集会、游行、示威
D.赵某在合法范围内行使言论自由权10、下列关于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法治和德治是相互独立的,各自发挥作用
B.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德治是治国理政的辅助手段
C.法治和德治是相互排斥的,只能选择其一
D.法治和德治是相互对立的,不能同时存在
11、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违法行为的是()
A.乱扔垃圾污染环境
B.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
C.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D.小明未满十六周岁骑摩托车
12、以下关于法律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法律可以随意更改,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第5小题12分,其他每题10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材料】
小明是一名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一直很热心班级事务,并且成绩优秀。最近学校组织了一次环保活动,要求每个班级都要收集一定数量的可回收物品来支持环保事业。小明所在的班级决定由他负责这个项目。小明不仅积极动员同学们参与到活动中来,还利用课余时间在社区里宣传环保知识,鼓励邻居们一起参与进来。在他的努力下,班级超额完成了任务,还获得了学校的表扬。但是,在活动期间,小明发现有几个同学为了完成任务,从家里带来了大量并未使用过的全新物品作为可回收物。小明意识到这种行为虽然达到了任务要求,但并不符合环保的真正意义。
问题:
1、小明的行为体现了哪些良好的个人品质?请简要说明。(5分)
2、对于那些带来全新未使用过物品的同学,小明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宣传环保理念?(5分)
3、结合材料谈谈作为学生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并实践环保?(5分)
第二题
材料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材料二:我国刑法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材料三: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等价、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1、根据材料一,请列举两个我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应该注意的原则。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请说明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第三题
阅读材料:
小明是一名初一的学生,他非常热爱学习,也非常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一天放学后,小明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正艰难地过马路。此时,马路上车流不断,老人显得十分无助。见此情景,小明立刻上前帮助老人安全过了马路。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班主任老师看到,并表扬了小明的行为。班主任还提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