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之中医外科学.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 总论1 最早的外科用具:砭石。商代开始出现中医外科病名。周代出现专职的外科医师——疡医。2 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3 西汉的《金创瘈疭方》是中医外科第一部专著,已失传。4 东汉的华佗是我国腹部外科手术的创始人。5 东晋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中医外科学专著。6 《圣济总录》记载了“五善七恶”。7 中医外科学的成熟:明清时期:三派。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全生派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心得派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三焦辨证:上焦风热风温,中焦气郁火郁,下焦湿火湿热8 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9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狭义的说是指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10 坏疽:机体的大块组织、器官、或肢体缺血失养而发生的坏死。11 肉芽:指溃疡坏死组织脱落,腐去脓净后,疮面新生的嫩肉。是判断溃疡愈合过程的重要指标。正常肉芽红活有生机,乃气血充足之象;肉芽苍白,宣浮松脆,无颗粒者为肉芽水肿,乃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之象。胬肉:溃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与中医眼科所讲的胬肉攀睛不同。二 病因病机1 主要病机: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和。2 致病邪气:热毒、火毒最常见。风邪:致病特点是病位在上在表,其肿宣浮,痛无定处,走注甚速,易向四周扩散,瘙痒剧烈。风邪善行而数变,故发病迅速,部位游走不定;其性开泄,易犯人体上部,在外科多与湿、热相兼而发病。②湿邪:致病特点为可见肿胀、水疱、溃烂、瘙痒,常伴食欲不振,胸闷腹胀,大便黏滞,舌苔厚腻,脉濡缓或滑,病程迁延,缠绵难愈。三 中医外科辨证辨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重点在于局部症状。1 辨肿①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常见于瘰疬、脂瘤。②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常见于气瘿。③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黯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常见于皮下血肿。④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常见于外科疾病染毒化脓所致,如乳痈、肛痈。2 辨肿块。P28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疼痛、内容物。3 辨痛①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多见于疮疡成脓期。②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串疮。③灼痛:痛而烧灼,病变多在肌肤,如疖、颜面疔、烧伤等。④胀痛:痛而紧张,胀满不适,如血肿、癃闭。4 确定成脓的方法。P31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5 辨善恶逆顺善恶指全身症状,逆顺指局部情况。①顺证:外科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反之,凡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病症中出现善的症状者,表示预后良好;出现恶的症状者,表示预后较差。②五善:心善(精神好,睡眠好)、肝善(身体轻便,不发怒)、脾善(吃喝好,脓黄而稠)、肺善(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好)、肾善(小便好,无潮热)。P37顺证(多为阳证):初成(根脚不散)、已成(顶高根收,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肿消)、收口(新肉易长,疮口易敛)③七恶:心恶(神志不清、心烦舌燥)、肝恶(身体强直,惊悸时作)、脾恶(形容消瘦,不思饮食)、肺恶(皮肤枯槁,呼吸不调)、肾恶(口渴潮热,面容惨黑)、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气血衰竭(疮陷色黯,汗出肢冷)④逆证(多为阴证):初成(根脚散漫,疮顶平塌)、已成(疮顶软陷,不脓不腐)、溃后(皮烂无脓,肿痛不减)、收口(脓水清稀,新肉不生,疮口难收)四 中医外科治法1 内治法三个原则:消法、托法、补法。托法:托法是以补益和透脓脱毒的药物,促使疮疡早日成脓、透脓、排脓的治法。托法:分为清托、透托、补托三类。2 理湿法:燥湿运脾(平胃散)、清热利湿(二妙丸、龙胆泻肝汤)、除湿祛风。P423 外治法P45箍围消散法:运用行气、活血、消肿、定痛等箍围消散药物贴敷疮疡的方法。 箍围药:指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药物,古称敷贴。适应症:外科疾病初期,凡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或有明确肿块者,均可使用本法。若溃后肿势仍存,余毒未尽者,亦可用之。4 油膏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优点:柔软、滑润、无板硬黏着不舒感,尤其对病灶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积的溃疡,使用油膏更为适宜。适用于肿疡、溃疡、糜烂结痂渗液不多的皮肤病。5 散剂(粉剂)掺药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的药剂。按其作用分为:提脓祛腐药、腐蚀药和平胬药、生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