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课件14章中医外科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四章 周围血管疾病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股肿 第三节 青蛇毒 第四节 筋瘤 第五节 臁疮 第六节 脱疽 【治疗】 一、内治 二、外治 (一)外用药:按疮疡处理。或敷湿润烧伤膏。 (二)缠缚疗法:加上述外用药。 (三)胶布包扎法: 三、手术 【预防与护理】 一、臁疮愈合后,应用弹力护套保护患部,防止蚊虫叮咬,避免搔抓、外伤。 二、患肢抬高,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 【概说】 一、概念:是指周围动静脉的慢性、进行性、炎性、闭塞性的血管疾病;由于严重时肢节坏死脱落,故名之,又名脱骨疽。 二、西医病名: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性坏疽。 三、发病情况: 【病因病机】 一、脾肾阳虚,不能温煦四肢,再加寒湿外袭、吸烟、饮食不节、环境、外伤等因素的作用下,气血淤滞,经络阻塞,脉管闭塞而发日久肌肤失于濡养,死骨脱落。 二、本病脾肾亏虚为本,寒湿、湿热为标,血淤、脉管阻塞是其主要病理变化。 【诊断】 一、一般情况: * *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 中医外科教研室 郝福明 电子技术支持:石志强 一、概说 (一)概念:是指除心血管、脑血管之外的血管疾病,既包括动脉病,又包括静脉病。 (二)中医病名:现代统称为“脉管病”。 (三)主要病理:狭窄、闭塞、局限性扩张、破裂以及静脉瓣功能不全引起的倒流等。 (四)常见病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曲张、深静脉瓣功能不全、动脉栓塞、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瘤等。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病因 脏腑亏虚,气血不足 血脉淤滞 淤血、痰浊、水湿为患 。 三、诊断 (一)症状 1、疼痛 (1)间歇性疼痛:其可分为运动性疼痛、体位性疼痛、温差性疼痛。 主要是运动性疼痛,其是指病人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并随着步行时间疼痛逐渐加重,直至病人不能起步,等休息片刻,疼痛缓解或消失。其跛行时间、跛行距离与肢体供血程度成反比。 其主要见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大动脉炎性狭窄等病。 (2)持续性疼痛(静息痛):只指肢体在静止状态下产生的持续存在的疼痛。 Ⅰ动脉性静息痛:动脉的急性或慢性闭塞均可引起。其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并伴有间歇性剧烈疼痛,可向肢体远端放射,夜间为甚,肢体下垂可减轻疼痛的程度。 Ⅱ静脉性静息痛:疼痛的程度较动脉性为轻,可因平卧或抬高患肢而缓解,并伴有患肢静脉回流障碍的淤血症状。 2、皮肤温度异常 (1)寒冷:动脉闭塞性疾病时,肢体自感寒冷,摸之有冰冷的感觉; (2)温热:静脉性疾病时,由于血液郁积,潮热多于寒冷,尤以患肢下垂时更为明显。 3、皮肤颜色的改变:动脉供血不足时,皮肤颜色常呈苍白色;静脉回流障碍时,皮肤颜色常呈紫绀。 4、肢体肿胀: (1)静脉淤滞性肿胀:呈凹陷性肿胀,足踝部最为明显,同时伴有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 (2)淋巴管阻塞性肿胀:又叫做“象皮肿”,其硬实,皮肤增厚,干燥而粗糙。 5、肢体萎缩;是慢性供血不全的重要体征。表现为肢体或趾(指)瘦细,皮肤光薄,汗毛脱落等。 6、组织破坏:坏疽常与溃疡同时存在,而溃疡又常常加重组织破坏。 (1)溃疡:无论动脉缺血,还是静脉淤血都可发生溃疡。动脉性溃疡好发于肢体最远端,有剧烈疼痛,挤压时不易出血;静脉性溃疡好发于小腿远侧1∕3的踝上方,面积较大,溃疡浅而不规则,易出血,溃疡周围有色素沉着。 2)坏疽:肢体出现坏疽时,说明动脉供血已不能满足静息时组织代谢的需要,以至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二)体征和检查方法 四、治疗 (一)内治:活血化淤法是该类疾病的主要治法。 1、理气活血法:适用于气滞血淤者;方用血府逐淤汤(当归、川芎、生地、赤芍、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加减。 2、补气活血法:适用于气虚血淤证,其主要表现为血淤证外,还有气虚症侯;方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加减。 3、祛寒活血法:适用于寒凝血淤证,其除血说淤证外,局部或全身还有寒象(局部苍白、怕冷发凉、症状得温则缓等);方用阳和汤(肉桂、炮姜、麻黄、熟地、鹿角胶、白芥子、炙甘草)合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白芍、大枣、甘草、细辛、通草)加减。 4、清热活血法:适用于热蕴血淤证,其除有血淤证外,还有热象;方用四妙勇安汤(当归、元参、银花、甘草)加减,下肢热毒重者,加五神汤;阴虚者加增液汤;血热者加犀角地黄汤。 5、祛湿活血法:适用于湿盛血淤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