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实验动物标准化讲课.ppt

发布:2017-05-10约2.71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标准化的实验动物饲养与动物实验设施是开展医学研究的基础条件 动物一旦染上传染病,则种群难以净化,一些烈性传染病如鼠痘、兔病毒性出血症等可导致动物全军覆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规范化的动物实验操作是实验结果准确性、规律性、重复性的保证 许可证管理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验动物标准化 管理的有效手段: 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 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三、实验动物许可证的适用对象 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适用于从事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保种、繁育、生产、供应、运输及有关商业性经营的组织和个人。 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适用于使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的组织和个人。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在受理申请后的三个月内给出相应的评审结果。合格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签发批准实验动物生产或使用许可证的文件,发放许可证。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将有关材料报送科技部及有关部门备案。 实验动物许可证采取全国统一的格式和编码方法。 实验动物许可证不得转借、转让、出租。 许可证实行年检管理制度。年检不合格的单位,吊销其许可证。 未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不得从事实验动物生产、经营活动。 已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使用不合格动物的,发证机关有权收回其许可证,并予公告。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 * 第五章 实验动物标准化 第一节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定义 指实验动物遗传背景清楚,微生物控制、环境、 营养、饲养条件、饲养管理等均执行相应标准规定, 动物实验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常规公认的动物实验 检测项目执行国家或行业标准,从而形成统一、科学 、规范的实验动物管理体系,即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 动物实验实行标准化管理。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组成部分: 实验动物生产条件标准化 动物实验条件标准化 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 实验动物管理标准化 动物实验规范化 第二节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要求 一、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和管理规范 1994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疫检验总局颁布了实验动物国家标准。《2001版国家标准》,2002年5月1日起实施。 1997年,国家科委、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制定,《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 2001年,国家7部局联合下发《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二、实验动物中子中心与实验动物种源基地 啮齿类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和北京分中心 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南京大学 实验禽类种质资源基地: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实验兔种质资源基地: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实验用小型猪种质资源基地: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实验犬种质资源基地:广州市医药工业研究所 灵长类动物种质资源基地:海南金刚实验动物科技有限公司 三、生产条件的标准化 生产出的实验动物必须在微生物学质量控制参照(GB14922-2001)、遗传学质量控制参照(GB14923-2001)、营养学质量控制参照(GB14924-2001)等方面达到要求 四、实验条件的标准化 指实验动物生产和实验设施的各项环境指标必须达到指定要求,包括静态环境指标和动态环境指标均符合要求。参照(GB14925-2001) 实验动物生产 与实验条件的标准化是对干扰动物实验的 周围环境因素进 行控制 五、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标准化 我国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分为国家和省两级管理。各级实验动物检测机构以国家标准(DB/T15481)“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为基本条件。 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必须取得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并遵守有关规定。 实验动物主管部门从中央到地方到生产、实验单位均须加强管理水平,做到管理中有章可循,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条款和相应的SOP。 科技部条财司 科技部主管全国 实验动物工作 省市科技厅(局)负责实验动物管理工作 六、实验动物管理标准化 七、全国实验动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05年3月1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了“全国实验动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及产业标准化工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向管理科学化、市场规范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节 标准化与医学研究的关系 一、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是开展医学研究的前提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应用实验动物应当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用相应的合格实验动物。申报科研课题和鉴定科研成果,应当把应用合格实验动物作为基本条件。应用不合格实验动物取得的检定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