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教学大纲.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保护生物学》教学大纲
(适合于大学本科生物类、环境科学类专业 45 学时 2.5 学分)
课程中文名称: 保护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Conservation Biology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
课程归属单位: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制定时间:2006 年 6 月 6 日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保护生物学是本科生态、环境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是了解和学习当 今环境与生物关系的重要学科,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保护生物学的基本 概念,并依据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危机,人类与 环境行为间的关系,评价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对环境生物的影响以及环境生物 多样性变化对人类社会行为、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从而对判断、调整和选择人 类社会的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 45 学时。为适应本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植物学、动物学、 微生物学、动、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 的基本常识,并具备一定深度的普通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的知识。
三、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本课程推荐教材为:科学出版社 2005 年出版的“高等师范院校新世纪教材” 《保护生物学》。参考书主要有:
. 将志刚,马克平,1997,保护生物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陈道海,钟炳辉,1999,保护生物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 祁承经译,1996,保护生物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钱迎倩,马克平主编,1994,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
. Richard Primack,季维智,2000,保护生物学基础,中国林业出版社
. Anrrew S.Pullin, 2002, Conservation Biolog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课堂讲授采用幻灯、动画、影音文件的多媒体教学。
在第五次课后需安排 1-2 次讨论课。
教学实习 1-2 周,安排在全部教学课程完成以后。集中实习。
四、讲授纲要及学时分配
周学时 4。共 12 周。教学实习 1-2 周。
五、主要教学内容:
绪论(2 学时)
地球与生命,
地球创造了人类
人类面临的选择。
1
第一章; 保护生物学(共 4 学时)
第一节、什么叫保护生物学 (2 学时)
保护生物学的定义。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目的
第二节、保护生物学的背景与起源 (2 学时)
保护生物学的历史背景。
保护生物学的伦理和思想基础。
第三节、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6 学时)
第一节、什么叫生物多样性。 (2 学时)
什么叫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物种的命名)
生态系统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各层次间的关系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的总量与分布 (2 学时)
现在地球上有多少物种?
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总量与分布。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有多少生物物种?准确的数字: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 学时)
环境经济学、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分类、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计算和评估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危机(8 学时)
第一节、自然灭绝和非自然灭绝 (2 学时)
物种自然灭绝可能的原因。
历史的物种灭绝。
非自然灭绝——人类的行为
近期灭绝举例。
第二节、灭绝的速率 (2 学时)
生物进化史上的时间观念。
新物种的产生。
物种受威胁等级的划分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4 学时)
生境破碎和片段化。
外来物种的入侵
过度开发、开采。
污染和有毒物资的产生
2
协同作用和物种的灭绝
物种灭绝的几个规律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气候的关系。
第四章;物种编目,濒危等级和保护优先序(共 6 学时) 第一节、物种的编目与监测 (2 学时)
编目的目的和意义
编目的程序和原则
第二节、物种的濒危等级 (4 学时)
濒危等级划分的标准
IUCN 濒危物种等级
国内动植物红皮书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
物种的优先保护原则。
第五章;物种与种群的保护(共 8 学时)
第一节、物种灭绝速率的特点 (2 学时)
当代物种灭绝速度高
物种进化所需的自然栖息地已被破坏
更新世物种灭绝是自然灾害的结果。
第二节、物种灭绝的特征——灭绝旋涡 (4 学时)
第三节、种群生存力分析 PVA
概念与魔数
要素与对象、
PVA 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第四节、岛屿生物学与物种的保护(2 学时) 一、岛屿的特征
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意义。
第五节、物种的迁地保护 (2 学时)
迁地保护环境与途径
动物园、水族馆和植物园
基因资源库
放归自然
保护评估和管理计划。
第六章;生态系统的保护与自然保护区(6 学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