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人类认识地球极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科版-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人类认识地球极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科版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 日心说
附送: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训练:
1.训练学生做出有根据的推测。让学生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况,推测出那种液体的浮力大,哪种液体的浮力小?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强调推测是要有根据的。 2.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而不是照老师教的方法做。要启发学生想出具体的实验方法,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一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1):怎么证明你的预测?
(2)需要哪些工具?
(3)怎样测量?
(4)需要测量马铃薯在空气中的重力吗?为什么?
(5)怎样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测量时物体碰到烧杯行吗?为什么?最少重复几次实验?)
3.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
(1)橡皮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同吗?
(2)橡皮在哪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最大?在那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最小?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发展,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本节课中,我还非常重视建立有序的科学课堂,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提出了严格、具体的要求:(1)不出声,文字交流。(2)分工合作,一人将橡皮放入液体中,另一人读出测力计上的数值,其余人记录。(3)实验完毕,归还实验材料。由于所提的要求详细、明确,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实验中秩序井然,操作规范,表现出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过本课还存在着不足。由于烧杯数量不够,因此我只为每小组准备了两种液体(清水+另一种液体),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不完整的,因为他们只能比较橡皮在清水与另一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而无法感知橡皮在其他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