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福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思考-泉州师范学院.DOC

发布:2018-05-30约6.92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福建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思考 王炳庆,郑文谦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高校后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我省各高校在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创造了多种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本文对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三种主要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后勤社会化改革三种主要模式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并对深化我省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 高校后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科研等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高校后勤改革是高等学校改革的重要方面,可以说,如果高校不能建立起一个精简高效、依托市场、费用低廉、保障有力的后勤体系,就无法保证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 一 高等学校后勤按一般分类,包括总务后勤、基建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1]。总务后勤管理,也叫生活后勤管理,是师生员工在校生活的重要保障工作,主要内容有:师生员工吃、住、行方面的生活服务和管理;水电暖的正常供应;校园环境、通讯设施、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托儿所幼儿园的管理以及招等所、餐厅、浴室、理发室、商店、书店等商业设施。 1999 年11 月,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工作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召开。在此次会议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后勤社会化改革”奋斗目标。2000 、2001 、2002 年底全国第二、三、四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分别在武汉、西安、北京召开,武汉会议基本改变了“一校一户办后勤”的旧格局;西安会议重点解决了靠涨物价推动改革的错误倾向;北京会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后勤社会化”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丰富[2]。自2000 年经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开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全国进一步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承担为主,高校实施规范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改革;通过对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增强高校后勤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将高校后勤服务逐步融入到社会服务的体系中;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依托社会的力量,积极利用社会的资源,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6年多来,我省各高校在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创造了多种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 二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是指高校后勤实施社会化改革的组织管理体制形式。几年来,我省各高校按照“实事求是、逐步推进、讲求效益、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各校发展的规模,因地制宜,建立起多元、灵活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根据调查,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按照管理体制来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 、“一甲一乙式”,我们把它称之为“小机关、大实体”运作模式。甲方为学校设立的后勤管理处,乙方为后勤服务集团(后勤服务总公司) ,后勤总公司下设若干后勤实体(通常做法) 。2 、“一甲多乙式”,我们把它称之为“小机关、多实体”运作模式。后勤管理处集中管理和办理学校交由后勤所有事项,其直接面对校内若干后勤实体。3 、“甲乙混一式”,我们把它称之为“一体两制”运作模式。 学校既设立后勤管理处,也设立后勤服务总公司,两块牌子同一套领导班子。从我省目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情况来看,实行“一甲一乙式”即“小机关、大实体”模式的院校主要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大、泉州师院等高校,这种模式是把校内后勤各个服务内容不同的实体组成一个大的后勤服务集团作为乙方,目的在于对校内各服务实体的资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人、财、物的重新配置,力图使各经济实体通过后勤服务集团形成合力[3]。这种模式要求对外市场开拓应成为后勤服务集团的经济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校外市场的经营不断增长,后勤服务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经过几年实践,后勤服务集团通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部分高校在后勤服务集团增加若干个服务实体并进行注册登记,成为独立企业法人。 实行“一甲多乙式”即“小机关、多实体”模式的院校主要有:华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龙岩学院、闽江学院等高校,这些院校包括其中已曾经实施“小机关、大实体”再度返回“小机关、多实体”改革模式的部分院校(华侨大学、福建中医学院、龙岩学院等) 。这种模式是把学校内各种服务内容不同的单位,通过成立多个中心实体作为乙方。 实施这种模式,各个实体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经营和管理,实体轻装上阵,创建发展特色。经过几年的实践,绝大部分院校基本实现了由原有的计划型后勤服务向市场型转体,并由专业化向模拟企业化体制过渡,各实体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