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危险源管理讲述.ppt

发布:2017-03-21约1.15万字共8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危险源检查的关注要点 □关注危险源控制措施的充分性、有效性。要求危险源控制措施覆盖涉及的作业活动与人员,与现场执行的岗位规程、点检标准或专项方案的要求一致,措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责任人有能力控制对应的危险源安全风险。 □关注危险源控制措施培训的有效性。危险源涉及相关人员(包括外来人员)接受过岗位规程、点检标准或专项方案的培训,掌握相关的危险源控制要点。 □关注危险源监控的有效性。相关单位确定危险源控制措施的检查周期、要求及责任人,实施有效的检查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闭环并开展深层次原因分析与治理。 □关注危险源控制措施执行的有效性。危险源各项控制措施在现场得到有效执行;相关改善型方案按照项目节点实施,达到控制目标要求。 区域各级危险源 重大事故后果风险点 作业长 区域内I级、II级、III级危险源 重大事故后果风险点 分厂(车间)管理者 区域内I级、II级危险源 重大事故后果风险点 厂部管理者 区域内Ⅰ级危险源 重大事故后果风险点 公司管理者 监管的危险源范围 各级管理者 危险源风险控制要体现分级控制的原则,具体控制措施要落实到相应岗位员工。要明确各级管理者监管的危险源范围(见下表,各子公司可结合实际工作适度修订),明确其监管职责、监管内容,并留有监管工作记录。 编制控制措施、控制计划,降低评价发现的需要重视的危险源风险。 针对已修正的控制措施,重新评价风险,并检查风险是否可接受。 安全管理人员需落实的工作: ● 指导分厂制定控制措施、控制计划,将危险源控制措施落实到岗位; ● 协调消除或降低风险所需的资源(如改善计划,培训、意识和能力,应急资源)。 ● 监督分厂将控制措施标准化(转化成规程)。 (1)风险分级控制原则 在完成风险评价和对现有控制措施加以考虑之后,确定现有控制措施是否充分或是否需要改进,或者是否需要采取新控制措施。 (2)采用控制措施层级选择顺序 如果需要新控制措施或者需要对控制措施加以改进,则控制措施的选定宜遵循控制措施层级选择顺序原则,即:首先消除危险源;其次是降低风险(或者通过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通过降低潜在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程度);将采用个体防护装备(PPE)作为最终手段。 ● 消除——改变设计以消除危险源,如引入机械提升装置以消除手举重物危险源等; ● 代替——用低危害材料替代或降低系统能量(如较低的动力、电流、压力、温度等); ● 工程控制——安装通风系统、机械防护、联锁装置、声罩等; ● 信号、警告措施——安全标志、危险区域标识、发光标志、人行道标识、警告器或警告灯、报警器等; ● 管理控制--设备检查、准入控制措施、作业安全制度、工作许可证等; ● 个体防护装备(PPE)——安全防护眼镜、听力保护器具、面罩、安全带和安全索、口罩和手套等。 管理型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和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等措施对危险源风险进行控制的控制方法。管理型危险源风险控制措施应纳入岗位规程或预案并组织培训,相关人员应掌握更新后的管理要求,相关责任者应全过程跟踪、检查、评价并记录管理型措施实施情况。 改善型是指通过加大安全投入,实施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可以达到消除危险源或降低危险源风险的控制方法。确定需要通过技改、维修工程等渠道实施的改善型控制措施,按照相关项目的管理流程向投资、设备管理部门提出立项申请,确定改善型方案。方案要求细化,对每项任务必须落实责任者,规定明确的职责和权限,确定方法和时间表,落实适当的资源配置(财力、人力、设备等)。项目完成后,相关风险控制措施要纳入岗位规程或预案并组织培训。 (3)措施制定分类原则 可采用管理型和(或)改善型。 风 险 管理型措施 (4)控制措施的选定 目标方案--通过改善措施降低危险源风险水平; 运行控制--通过工作许可和作业规程控制风险; 监视测量--针对有毒物质或有害能量,具备可测量性能的危险源; 应急准备--具有潜在的严重后果,需要预案控制紧急状态下的风险; 培训--提高员工的危险源控制技能。 (5)拟定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 1)对评价为可减少风险的危险源,可保持或改进原有控制措施,控制现有风险水平不上升; 2)对评价为不可接受的危险源,须制定改善型方案或管理型措施加强控制,降低现有风险;方案或措施实施前及实施过程中应进行评审; 3)对风险后果极为严重的危险源(包括可能造成急性职业中毒、职业性放射病、急性职业中暑等急性职业损伤的),还须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来控制或减轻潜在的事故影响。 4)确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应纳入岗位规程或预案并组织培训,相关人员应掌握更新后的管理要求,相关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