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减法的笔算(隔位退位减)》教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六
六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13 三位数减法的笔算(隔位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例7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隔位退位减的笔算过程,理解和学会隔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
2.使学生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探索活动,体会问题解决的过程,感受问题解决的策略,发展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等思维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养成认真思考、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流程一:复习铺垫
谈话: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吗?减法难不难?老师先出一道题做做好不好?643-269。
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从哪一位减起?个位3-9?怎么办?怎样看出来从十位退1?在几上打退位点?退1当?13-9得?在4上打退位点后就想成?3-6?怎么看出来从百位退1?13减6得?百位算?
小结:我们在做减法竖式计算时,都是从个位减起,遇到个位不够减我们就?十位不够减呢?也就是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
提问:退位的时候要打上退位点,4上打点就是?6上打点?如果3上打点?8上打点?1上打点?
揭题: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减法,难度要加大了。
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 此内容之前的退位减法是学习隔位退位减的前提,因此复习的目的性很强,即回忆减法的退位规则,为学习隔位退位减做好准备。“怎么看出来从十位退1?”提醒学生退位时要打退位点,正确地打退位点能使后面的学习降低难度。
▍流程二:引入新课
1.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情境图:
谈话:这是我们都爱去的图书馆,书架上原有图书202本,借走8本,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还剩多少本算式怎么列?
板书:202-8。
(2)谈话:我们先用计数器拨一拨。
提问:先拨202,然后要减几个,从哪一位上减8?个位上有8个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同桌讨论。
得出: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向百位借。
提问:从百位退1,然后怎么拨?为什么在十位拨10颗?现在个位够减8了吗?那下面怎么办?接着再从十位退1,个位上一共有多少颗?现在够减了吗?去掉8颗。
(3)谈话:我们共同来回忆刚刚拨计数器的过程。
呈现静态图:
提问:这题答案是多少?十位上有这么多珠,你怎么一下知道是9颗的?
(4)谈话:通过拨计数器我们知道答案是194,可每次都拨计数器来计算实在是有点麻烦。下面我们就根据刚刚拨算珠的过程来学习用竖式计算。
提问:先算2-8,不够减怎么办?
得出:从十位退1,十位没有,从百位退1。
追问:你怎么让人看出来是从百位退1?
得出:所以先在百位上打上退位点。
提问:百位退1,十位上就有?然后怎么办?怎么看出来从十位退1?现在能减了吗?
板书完成竖式。
提问:我们开始连续打了2个退位点,是先在哪一位上打退位点的?为什么?
追问:2上打点想作1,这0上打点是?9怎么得到的?
同桌看着图说一说十位上为什么是9颗。
共同完成横式,口答。
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行为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三个阶段:首先通过演示动态过程将抽象的算理形象地显现出来,为算法的构建提供基础支撑;再呈现静态图,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为抽象算法做好准备;最后借助竖式把刚才操作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进行整理提升,形成算法。有了这三次的操作,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算理、掌握算法。通过拨计数器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提问“我们开始连续打了2个退位点,是先在哪一位上打退位点的?为什么?”明确隔位退位的退位顺序;“十位上有这么多珠,你怎么一下知道是9颗的?”明确“0上打点是9”。
2.练习:303-7。
小组先讨论拨算珠过程,再汇报交流。
谈话:你能根据刚才的拨珠过程自己完成竖式吗?
学生完成,请1人上黑板板演,全班订正。
提问:为什么先在百位上打退位点,又在十位上打退位点,然后再减?
追问:百位3上打点想作2,十位0上打点想作?为什么是9?
学生结合计数器图再次理解“0上打点想作9”。
小结:0上打点想作9。
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 隔位退位减计算的难点在于“0上打点想作9”,需要借助操作来达成理解,引导学生反复地复述这一事实,使之将操作过程压缩成记忆组块,降低短时记忆的负担。补充减数是一位数的隔位退位减例题和一道相应的练习题便于形成记忆模块,降低学习中的记忆负担,让学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十位上,形成“0上打点想作9”的记忆组块,能有效突破重难点。
3.教学例7。
出示情境图:
学生列式:204-108。
谈话:204-108怎么算呢?这次我们在头脑里想一想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