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章-失业与通货膨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相对价格变动性的增加 预期的通货膨胀会导致价格变动性的增加,这使经济效率降低。这一问题在通货膨胀没有预期到时甚至更加严重。 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生产过剩。相反低于预期的通货膨胀可能导致错误的生产决策。 总之,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有可能急剧增加相对价格的变动性,带来经济的低效率和资源的不当配置。 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与通货膨胀是短期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两个主要问题。如果经济决策的目标是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则他们会发现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目标往往是冲突的。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1.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1958年,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用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增长率,以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也有对应关系。 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若劳动生产增长率为零,则通货膨胀率就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一致。因此,经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线就表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后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 图16-8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数据吻合得很好。 图16-9 1961-1969年美国的通货膨胀与失业 2.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菲利普斯曲线可以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推导出来。 图16-10 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3.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被修正以后,逐渐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基础。它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 图16-11 菲利普斯曲线与政策运用 4.牺牲率和痛苦指数 牺牲率是指为了使通货膨胀率降低一个百分点而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的百分点数。进一步的,还可以用失业来表示牺牲率。一般地说,公众对通货膨胀和失业都不喜欢。在理论上,试图计量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政治效应的一种方式被称为痛苦指数。 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痛苦指数水平低或区域下降,可以说明政府绩效良好;反之,如果该经济的痛苦指数水平高或者区域上升,则说明政府的政绩较差。 5.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等人指出了菲利普斯曲线的严重缺陷,就是忽略了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又称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指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 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因此,可以将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 图16-12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 政策含义: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即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方面还算是成功的。 图16-13 通货膨胀预期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随着工人预期通过膨胀率的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上升。从长期来看,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水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16-14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LPC的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第6版) 第十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6.1 主要内容 第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