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三章凡勃伦的经济学说.ppt

发布:2017-04-27约1.51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三章 凡勃伦的经济学说;第一节 凡勃伦的生平和著作简介;一、凡勃伦的生平简介;二、主要著作;第二节 凡勃伦的经济学说;一、批评“正统”经济学: 凡勃伦的“革命”;2、主张运用历史分析法,从社会整体或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 ⑴人不总是理性的,制度和习惯等制约着人类的经济理性。即影响经济行为的力量是多重的,并不仅仅只有经济理性。 ⑵理性思考是人们习惯的结果,习惯应取代理性居于首要地位。 ;3、创立“制度”学说。 ⑴经济学的分析单位应当是人类经济生活借以实现的各种“制度”。 ⑵“知识”和“技术”应当处于经济演化的核心位置。;二、社会制度的二分法: 凡勃伦传统;2、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时代,在不同的时代这两种制度各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机器方法时代 手工业时代 野蛮时代 草莽时代;3、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两种制度具体表现为“机器操作”和“企业经营”。 生产技术制度 运用科技进行机器生产 私有财产制度 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 4、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上述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即经营和技术之间不平等,经营已经形成对技术的统治。;5、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将导致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两种制度形成两大阶级——技术人员和企业家。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技术人员受制于企业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这最终导致出现“技术人员苏维埃”的社会前景。;1、“有闲阶级”(the Leisure Class)释义 (1)在未开化社会的较高阶段,有闲阶级的一个共同的经济特点是“非生产性”。非生产性消费是早期掠夺性文化下人类威力和尊严的标志。 (2)在文化演进中,有闲阶级与财产私有制同时出现。 (3)现代社会中,掠夺性活动逐渐为生产性活动代替,但积累财产又日益成为获得成就与优势的象征。 ;2、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 (1)社会上存在两种消费方式,并且具有不同的消费特点。 家庭内部生活的消费方式 简陋 大庭广众中的消费方式 奢侈 (2)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根据其消费标准,而不是其品行、道德和才能。 (3)较低社会阶层的消费总是以较高阶层的消费标准为争取目标。 (4)消费方式易奢不易俭。;3、凡勃伦物品理论 1950年,哈维·莱本斯坦(Harvey Leibenstein,1922——1993)将凡勃伦的消费理论整合进新古典分析框架。 凡勃伦效应:从为了炫耀性消费的目的而拥有的一单位商品中获得的效用,不仅取决于那一单位商品的内在品质,而且取决于为其支付的价格。;0;四、简要评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