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日光温室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临泽县日光温室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摘要:概述了临泽县日光温室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产业延伸的主要因素,提出整合优势资源、强化科技创新、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经营等对策和建议,促进日光温室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临泽县;日光温室;现状;建议
临泽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境内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土壤肥沃洁净,交通、通讯便捷。2004年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7年经复检后,再次认证。发展温室无公害蔬菜和水果等经济作物具有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1发展现状
1.1温室设计及建造技术日益完善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临泽县温室造型全部为普通节能日光温室,缺乏智能和自动化管理手段,标准较低。但与外县、外省相同造价、结构的温室比较,在采光、保温、抵御灾害性天气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在该县探索研究示范推广的《西北地区半地下式日光温室建造技术攻关研究》项目成果,经省市专家组评审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2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该县开发日光温室产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8年,全县日光温室面积达到546.40hm2,年平均每公顷收入达27万元左右。仅2008-2009年新建温室134.80hm2,目前全县日光温室面积达到667hm2。
1.3荒漠区温室前景广阔临泽县总土地面积2 727km2,其中荒漠戈壁占70%以上。自2007年起,该县通过政府引导、技术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充分利用闲置的戈壁、沙漠等非耕地,在西北地区率先于荒漠戈壁开发日光温室,应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2a共建造荒漠区日光温室67.90hm2,其中葡萄每公顷收入达60万元左右,蔬菜每公顷均收入达30万元以上。温室果蔬滴灌较地面灌溉节水260m3/667m2,节水率为51%。既有效缓解了温室产业与其它农业化产业争地的矛盾,又保持了原有耕地上水、电、路及农田林网等配套设施的完整性。
1.4品种布局日趋优化在逐步调整优化蔬菜品种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引进、推广葡萄、西瓜、甜瓜等品种,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1.5栽培技术逐步成熟日光温室生产中已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30余项(次)。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临泽县日光温室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西葫芦、西瓜、甜瓜等无公害栽培技术地方性标准。2009年10月经省市专家组评审鉴定的《临泽县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推广》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临泽县葡萄延迟栽培技术研究推广》项目成果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1.6无公害生产的基础体系已经形成无公害生产基地得到认证;作物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温室试验获得成功,使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50%以上;农业部第199号、第274号公告中声明的违禁农药,已于2007年7月份全面禁止。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技术力量不足我县日光温室分布在全县7个乡镇,面积近万亩,在技术指导上主要依托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仅靠目前该站现有的数名专业技术人员,要完成全县温室设计规划、建造技术指导、栽培技术全方位服务及开展试验研究,无疑于杯水车薪,鞭长莫及,无法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2.2建设地点分散我县温室建造涉及50多个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70%以上,每片建造面积大多为3~4hm2,规模在10hm2以上连片温室5处,20hm2以上连片温室1处,致使技术指导不便,服务滞后,政府投资利用率不高,建造成本增加,产品分散,难以集中,商品总量不能及时满足客商的需求等矛盾日渐凸显。
2.3基础条件薄弱我县温室产业基础条件薄弱,在设施、投入品监管、残留检测、标准化技术普及等方面投入不足,力度不够,品种优势和质量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4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有低温冻害、病虫害、风灾、沙尘暴、早晚霜冻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温室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
2.5产业链条有限生产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缺乏产品深加工和保鲜储存的龙头企业拉动市场;尚未真正树立起产品分级和包装意识,在商品档次和价格上处于劣势。个别乡镇虽成立了民间蔬菜运销协会,但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不够,对外地市场依赖性强,没有完全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运作模式。
3建议
3.1提供人才支撑,壮大科技队伍按照充实强化县级、理顺稳定乡镇、延伸完善村级的思路,整合人力资源,优化岗位配置,增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采取从县属单位带编选调、从高等专业院校引进、从基层择优选拔等渠道,充实县级技术力量,组建一支30人以上的专业队伍,充分发挥县级“主力军”的作用。乡镇农技站应增岗加员,固定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