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临泽县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临泽县酿酒葡萄和鲜食葡萄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了该县依靠科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葡萄产业的策略和途径,以为临泽县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对策;甘肃临泽
中图分类号S663.1;F3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390-02
葡萄,又称提子,是葡萄属落叶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据考古资料调查,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 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中国栽培葡萄已有2 000多年历史,相传为汉代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各地均有栽培,主要产于新疆、甘肃、山西、河北、山东等地[1]。其营养价值很高,可制成葡萄汁、葡萄干和葡萄酒等相关产品。
1临泽县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中游,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属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区,具有葡萄生长的自然地理条件,葡萄栽培历史较久。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特有的历史条件、食物结构和饮酒习惯以及落后的栽培措施限制,葡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截至2000年,全县葡萄栽培面积不足66.67 hm2,栽培方式以庭院为主,基本没有连片种植,葡萄产量不到2 000 t。近年来,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丰富的荒滩土地和独特的光热资源,积极探索发展葡萄产业。目前,全县葡萄栽培面积达到421.33 hm2,其中保护地设施栽培100.67 hm2(温室葡萄76.00 hm2,拱棚葡萄24.67 hm2),露地鲜食葡萄247.33 hm2,酿酒葡萄73.33 hm2。设施葡萄栽培品种以红地球为主,露地葡萄栽培品种以矢富罗莎、里扎马特、绯红等中早熟品种为主,酿酒葡萄栽培品种以赤霞珠、梅鹿辄为主。2009年全县葡萄总产量为1.2万t,总产值达4 500万元。
1.1酿酒葡萄生产取得成功
2000年前后,滨河集团在临泽县的板桥镇选址,建成66.67 hm2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取得成功。生产的赤霞珠、梅鹿辄等葡萄酒原料品质优良,已开发出数十个葡萄酒品种。其品质完全可以与法国葡萄酒相媲美,是中国葡萄酒的优秀品牌,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区城市。滨河集团酿酒葡萄基地的建设,开辟了当地葡萄酒产业的先河。
1.2日光温室葡萄反季节生产模式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2003年临泽县积极开展荒漠地区日光温室葡萄反季节生产模式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成功。通过几年的实践,品比筛选出了品质优、耐贮运、延迟栽培表现最好的红地球作为主栽品种;摸索出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生产的延迟反季节红地球葡萄比当地露地葡萄延迟采收90~100 d,不经贮藏即可在元旦、春节新鲜上市;果实色泽鲜艳,穗重850 g左右,单粒重12 g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20%~24%;第1年定植,第2年结果,第3、4年产量达到30 t/hm2,效益60万~120万元/hm2。温室“红地球”葡萄先后获“第十一届全国葡萄科技研讨会”金奖、十五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金奖、甘肃十大名果等殊荣。该技术已在当地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和效益。一是改变了过去日光温室单一种植蔬菜的生产格局,拓宽了温室农业生产应用领域,优化了温室农业生产结构;二是填补了淡季鲜食葡萄新鲜上市供应的空白;三是荒漠区无“三废”污染,环境洁净,生产的葡萄“绿色”、“环保”;四是多采光、少用水,节约有限的耕地资源,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目前,全县设施葡萄产业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张、栽培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1.3探索建立有效的产销服务体系
在基地规模扩展的同时,抓市场流通,探索有效的产销服务体系[2]。一是龙头企业初具雏形。临泽银先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临泽县银先立达商贸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建设的集日光温室种植、节水灌溉、苗木繁育及农民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占地面积8 hm2,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50座。2003年该园率先引进设施葡萄延迟栽培技术,聘请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理事、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常永义为技术顾问,进行生产示范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银先绿色农业示范园是甘肃农业大学常永义教授建立的试验示范基地,已成为设施葡萄延迟栽培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和平台,是反季节温室葡萄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无公害化生产的先导区。临泽县兴科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沙河镇新民滩,占用非耕地面积100 hm2。采取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投资以及争取财政立项投资等多渠道融资的办法,由建设开发业主个人投资兴建。目前,已完
显示全部